㈠ 24.誰說三級片,就是露骨又露肉
朋友,你看過三級片嗎?
相信此時此刻的你一定連忙擺手——「不不不,別亂說,沒……看過」。先別那麼急著撇清,其實按照嚴格的分類,幫王家衛獲得第50屆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的《春光乍泄》和橫掃第3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踏雪尋梅》都算不折不扣的三級片,就連我們小時候在電視上看到公開播放的《古惑仔》系列電影,也算三級片。
可見,三級片並不像我們所想的那麼咸濕,除了以上提到的這幾部之外,還有不少三級片的藝術造詣很高,獲得了業界的承認。那麼,電影到底咋分級呢?本期就讓我們來研究一下電影的分級制度。
你知道電影是怎麼分級的嗎?
一般而言,電影的分級是根據觀眾的年齡進行分級,其出發點是為了保護少年兒童尚未發展完全的心智。因為少年兒童對於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強,且缺乏一定的判斷標准,容易受到媒體的宣傳影響。因此,在電影開始前浮現的分級表其實是給監管人看的,告知監管人電影中是否有不「健康」的台詞和畫面。
美國作為電影大國,最早開始採用分級制度來指導電影內容。早在1922年,美國就成立了美國電影製片人和發行組織,也就是現在的美國電影人協會,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限制電影內容的行業規范——《電影製作規范》,又因為當時的主席是威爾海斯,這部規范也被稱為《海斯法典》。
這部《海斯法典》具有濃重的清教主義特色,對電影表現犯罪、性、粗俗、舞蹈、種族關系、民族情感、宗教以及所使用的語言、影片片名等方面作了近乎苛刻的詳細規定,很大方面制約了藝術的發展。因此,美國電影界推動了變革,就有了現在我們常看到的現行電影分級制度。成型於1968年,確立於1990年的美國電影分級制度將電影分為G、PG、PG-13、R、NC-17五個級別。
簡要而言:G級片無傷大雅,PG片小小引導,PG-13多加小心,R級片需要監護,而NC-17級別就是我們常說的少兒不宜,成人專享啦。
但所謂成人專享,其實不一定就是我們想的那麼赤裸。有粗口或暴力也算,按照這個標准,唔,幸虧《貓和老鼠》誕生之初電影分級制度還沒誕生,要不然的話恐怕也得是NC-17。
而我們口中常說(不是)的「三級片」,其實是一種香港說法。1988年11月10日,《1988年電影檢查條例草案》才正式生效,「三級制」正式開始實行。效仿英美國家的分級制度,香港地區將電影也分為全年齡人士均可觀看的Ⅰ級;兒童不宜觀看的Ⅱ級以及只准成人觀看的Ⅲ級。需要注意的是,即便Ⅱ級片是兒童不宜,但對於此類影片,成年人對於未成年人只有勸喻義務,沒有強制禁止觀看的權力。
後來,隨著內地與香港的文化交流日益頻密,大量香港電影流入內地,「三級片」作為宣傳的噱頭,成為了所謂的「黃色電影」的指代詞,這實在是委屈了「三級片」,它的領域其實廣得多也深得多。由真實社會新聞改編的《八仙飯店之人肉叉燒包》、帶有裸露鏡頭的《春光乍泄》和描述暴力血腥的《黑社會》,分別將黃秋生,梁朝偉與梁家輝捧上了金像獎影帝的寶座。可見,「三級片」也並非粗製濫造,只靠露肉博人眼球。
所以,以後在聊「三級片」時,你也可以大方的承認:對,我看過三級片,有幾部還特別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