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逝者的身份:壽衣的款式有很多,常見的諸如唐裝、中山裝、現代裝等。通常情況下,唐裝適合所有的人;如果死者為領導幹部,可以考慮選擇中山裝;如果死者比較年輕,可以選擇現代裝。不同款式的壽衣,也有不同的顏色,喪主可以根據死者的性別、年齡、職業,選擇不同顏色的壽衣。
2、當地喪葬習俗:俗語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喪葬習俗。諸如南方和北方對壽衣的選擇,通常會有很大的差異。北方人講究壽衣要有棉衣、棉褲,而南方人對這方面的要求則比較少,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殯葬改革的深入,現代喪葬習俗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
3、逝者生前信仰:宗教文化對喪葬習俗有很大的影響,無論是佛教、道教還基督教。在准備死者壽衣時,通常要根據其宗教信仰進行選擇。諸如在給基督教教徒安排葬禮儀式時,壽衣也要選擇白色的。
4、死者的願望:中國是非常注重傳統孝道的國家,因此子女在給老人舉辦葬禮儀式時,通常會尊重死者生前的遺願。力求把死者的後事做到最好,讓逝者體面地走完生命的最後一程。因此在給死者選擇壽衣時,應遵循其生前的願望和囑托。
5、壽衣穿戴時的講究:穿衣前,要給逝者凈身,讓其乾乾凈凈地走;穿衣時,最好一個人穿,一個人幫,先將壽衣從里到外套好,一次性穿上去,再整理。穿衣時,要讓逝者有一個合理體位,便於操作。壽衣穿戴最好在人剛走的時候,由家屬來做,這是親人最後接觸機會。
㈡ 買壽衣有什麼講究是什麼
壽衣,俗稱「老衣裳」。人亡後,兒女為其穿壽衣,死者為男性,通常由兒子和女兒來料理,死者為女性,則由女兒和兒媳來料理。壽衣一般不用皮毛和綢緞做,怕來生變成獸類和斷子絕孫,多用絹棉做成,取「眷戀」、「緬懷」之意。衣褲的件數,忌雙喜單。博山居民為死者做壽衣一般須要「五領三腰」,即五件上衣,三件裙褲。無論何時亡故,都要以棉衣為主。 壽衣選擇
選擇壽衣的關鍵要注意搭配,也就是說衣、褲、鞋、帽、被的款式、色彩、圖案要協調,要呼應。在款式上尤其要將中式和西式區別開來,切不可上穿西裝下著布鞋,中不中西不西,顯得不倫不類;色彩的選擇更要注意整體的調子,將零碎的色彩統一在大調子中,不可使用大面積的對比色,不然會顯得雜亂、刺眼;圖案同樣有古典的、現代的、中式的、西式的之分,在風格上要協調、統一。此外,面料的選擇還牽涉到"殯"禮的檔次,一般緞織料的壽衣較為貴重,家屬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的壽衣。 如今所謂壽衣,或說原是明代一般人平時穿用的衣褲,後來因清朝統治者不讓漢人穿明代的服裝,人們只好改變原來的習慣。據說有人向清政府提出「生變死不變」的要求。即生時穿清朝的衣服,死時穿明代的衣服。清政府見民眾要求強烈,只好答應下來,於是明代服裝便成了死人的壽衣了,後來雖然清政府被推翻了,以明代衣服為壽衣的習俗卻一直傳下來。
㈢ 老人壽衣男款穿中式還是現代
中式的。
老人壽衣講究顏色、面料、版型等。自古以來,人們就對逝去的老人有著很深的敬意,在老人死後還會置辦隆重的葬禮,就連穿的壽衣都很有講究。壽衣其實也是古代文化積淀的一個縮影,從上到下,帽子、衣服、褲子、鞋子都有一定的講究,壽衣文化還是很復雜的。
老人壽衣要注意顏色、用料、版型等,還要注意有戴在身上的一些裝飾品。中國自古將紅色作為帶來好運的顏色,就會把紅色也加進壽衣當中。帽子、衣服、襪子等都會有紅色點綴。壽衣一般沒有紐扣,扣衣服用的布帶,寓意著給後被帶來孩子。壽衣的材質一般是棉的,棉的舒適,不用錦緞,因為緞諧音斷,是忌諱斷子的含義。給老人穿壽衣的順序是從腳到身。要先給老人穿進內襯的褲子,再套外褲。然後到穿上衣,從內衣,到襯衫,再到外套。然後到襪子,襪子要套在內襯的褲子上。穿好襪子之後,要將耳環、項鏈等首飾戴上。之後穿上鞋子,戴上帽子。再將蓋臉的布蓋在臉上,把鈴鐺放進嘴裡,就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