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服裝知識 > 朱元璋的帽子叫什麼

朱元璋的帽子叫什麼

發布時間:2023-11-13 21:04:55

❶ 朱元璋將烏紗帽定為官帽後,為什麼要在帽的兩邊各加一翅

因為要防止議事時朝臣交頭接耳,就下詔書改變烏紗帽的樣式:在烏紗帽的兩邊各加一個翅,這樣只要腦袋一動,軟翅就忽悠忽悠顫動,皇上居高臨下,看得清清楚楚

❷ 朱元璋 當皇帝以後,他帶的帽子叫什麼

冕旒( liú )
http://iask.sina.com.cn/b/10831797.html

❸ 明朝帽子種類 明朝帽子種類介紹

1、四方巾。明朝的帽子往往有著一些特殊的寓意,比如明朝有個非常流行的帽子,叫做四方巾,這種帽子也是根據唐宋時期的頭巾改造出來的,朱元璋當初發明這樣的方巾,也是想要取個好的寓意,它象徵著國家的太平,朱元璋希望這樣的方巾能給自己的國家帶來好運。

2、六合帽,這種帽子是沿襲元朝時期的樣式,用六塊布料縫拼而成,下有還有帽檐,頂部根據佩戴者的身份不一樣,有著不同的規定,比如有的六合帽就能有珠子鑲嵌,而平民就不能使用這些東西,只能是用一般的物件來裝飾。它也被稱為六合一統帽,這就與四方巾對應起來,象徵著國家一統,天下安定。對於剛剛開國,急需要穩定人心的朱元璋來說,他利用這些措施,也是想要從服飾的改革,來漸漸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

3、網巾,這種帽子是朱元璋在外出的時候,見到一個道士使用,他就覺得這樣的帽子相當方便,因此就開始在國內不斷推行,網巾最大的特點,就是突破了階層的限制,真正達到了普及,這在古代的帽子裡面是相當難得的事情,古人非常注重冠帽,這就代表著自己的臉面,很少有不同階層的人,都會佩戴樣式相似的帽子。網巾也成為明朝最具代表性的帽子,無論是皇帝還是底下的庶民百姓,甚至是一些賤民,他們都能佩戴網巾,其實網巾本來就是一種網罩,它為何會這么普遍呢?因為它對於束發有著很大的作用,古人都有著留長發的習慣,無論皇帝還是底下的百姓都是一樣的,可不見得所有人都能有很好束發的帽子,一旦頭發的問題解決不了,自己不僅佩戴帽子會受影響,還會影響到日常的行動。網巾就相當方便,往頭上一戴,把頭發都放在網口裡面,隨後拉緊絲繩,這就能起到束發的作用了。

❹ 古代人把帽子叫什麼名字

帽,戴在頭上起保護、裝飾作用的製品。古稱頭衣。服飾的一種.下面由我給大家介紹古代人把帽子叫什麼名字吧,僅供大家參考。

古代人把帽子叫什麼名字


古代貴族使用的束發物,先將長發綰起再用冠束住。冠初始時,主體只是一條冠梁,不寬而有褶,兩端連於冠圈,像弧形帶子從前向後覆發。冠圈兩旁有絲的纓帶,結於頦下。 秦漢以後,冠梁漸寬,與冠圈連成覆杯狀,其形制漸趨帽形。冠名目繁多,著名的有漢代 梁冠。

冕和弁

古代帝王、諸侯、大夫的 禮儀 用帽。冕是最尊貴的一種冠,冕上面有一幅長方形的版,稱?,?前沿掛一排串珠(稱旒)。周代天子十二旒,諸侯以下旒數各有等差。後來只有帝王戴冕,所以“冕旒”又作帝王代稱。弁分爵弁和皮弁。爵弁即無旒之冕。皮弁用白鹿皮做成,其縫合處名會。會有結飾,綴五彩玉石。

巾幘

束發裹額而具帽形的頭巾。西漢之前只為平民用,故有“士冠庶人巾”之說,顏色為黑或青。約東漢以後,貴族以幅巾裹發稱巾幘,因其前高後低而中間露發,恰可用於冠下。約從晉代開始,巾幘戴用時折出稜角,稱角巾或方巾,成為文人學士的象徵,後稱儒巾。隋代將巾幘定入輿服制度。唐宋元明各代,巾幘成為成年男子的普通用帽。其間唐代帝王始用的唐巾,宋代 文學家 蘇軾所創的東坡巾,明代開國皇帝 朱元璋命制的 四方平定巾,都是著名的巾幘品種。

襆頭

包頭的軟布。有四帶,二帶系腦後垂之,二帶反系頭上,令曲折附頂。襆頭始於北朝。隋以桐木作骨子,使頂高起。唐以羅代繒。皇帝用硬腳上曲,人臣則下垂。五代漸變平直。宋代襆頭有多種式樣,其直腳式樣不同階層都可戴用。



古代的軍帽。又稱胄。古代以金屬或皮革製成,軍人作戰時戴,起防護作用。現代軍隊仍沿用,稱鋼盔。
古代人帽子的設計
造型設計

帽的整體外觀式樣設計。以頭型系列為標准或以人頭為基礎進行設計。帽的各部位尺寸與帽口成正比。帽的造型設計要求符合戴用對象的臉型,做到有蹺、有彎、有弧,帽檐頭門、耳扇要協調。造型結構應盡量避開直角、銳角,採用曲線以襯托頭型的 自然 曲線美。造型設計中盔頭製作特別重要。盔頭是制帽的專用工具、設計帽樣的試型依據,而且是用於盔整、整燙定型的重要設備。盔頭製作要以頭型為基準。盔頭的圍長應大於人頭的標准圍長,高度應大於人頭的標准高度,除盔頭的自身高度外,底部一般要加一個5~6cm高的盔座。
色彩和裝飾設計
是與造型設計相配合的設計環節。通常運用襯托、對比、點綴等方法,使材料、色彩、裝飾件與造型相適應,力求美觀。

樣板設計

即裁片樣板設計。是根據設計意圖,實現造型,從事批量生產,保證產品質量的重要設計環節。一般根據樣品或圖樣,按照標准頭型系列數據和頭型規律,打出標准樣板,並依照帽號要求進行擴縮號。

古代人帽子的材料

❺ 「烏紗帽」原本是普通帽子,為何後來成為官位的代稱

民間相傳,烏紗帽是由宋太祖趙匡胤發明而來的。因為趙匡胤起先投奔於後周郭威麾下,後在公元960年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因擔心皇位來得「名不正,言不順」,也害怕其他功臣會效仿自己篡位,於是設計出帶有一尺多的長帽翅的烏紗帽。

朝堂之上,只要百官大臣一轉頭,或者想交頭接耳說悄悄話,長長的帽翅便會上下顫抖,也能讓趙匡胤快速察覺到是誰在竊竊私語。

然而,這部分論調只是民間野史,算不得真。

宋太祖趙匡胤並非是烏紗帽的發明者,兩宋一朝官員頭上佩戴的長翅帽,的確是趙匡胤突發奇想。

那麼,烏紗帽到底是哪個朝代發明出來的?烏紗帽又為何被視作是官位的別稱?

其實在春秋時期,無論男女都習慣用「絲」或者麻質的「巾」,用來包頭或者是扎頭發。

到了先秦和兩漢時期,上流貴族間開始流行佩戴帽,那個時候的帽更像頭巾。

之所以老祖宗會有佩戴帽子的習慣,主要還是在千百年前,古人為了抵禦嚴寒。習慣從事生產勞動時,用紡織品包裹在頭上,目的還是為了保暖。

戰國中後期,官僚集團還有統治階層的貴族認為,佩戴帽子可比作權力與地位的象徵。此時的帽又被稱之為「冠」、「冕」,其功能並非只是簡單的遮陽避寒。

到了東漢時期,更是只有世家大族的人才能佩戴帽子,普通百姓只能扎巾。

東漢《釋名》:「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

正是從東漢開始,古人佩戴帽子的外形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春秋與戰國時的帽子更像是頭巾,直至東漢,北方民族不斷遷徙南下移居中原。經過各種戰爭洗禮以及文化交融,南北文化得到空前交流與發展,也讓當時人們的服飾樣式,發生很大的變化。

漢代,上流貴族佩戴的帽,大多是以烏紗製成。佩戴時,將黑色頭巾從前向後,沿著額頭先包裹住一圈,接著往後盤起來裹住頭發,在後腦勺的位置進行固定。這就是東漢,包括春秋戰國人們佩戴帽子的方法和樣式。

東漢後期,天子百官便帶著改良而來的襆頭。何為襆頭?襆頭的誕生,與北方民族固有的服飾有著密切聯系。

簡單來說,東漢時期天子百官佩戴的襆頭,相較於此前的頭巾多了四條帶子。這四條帶子從額頭延伸至後腦勺,最後穿插固定。

從外形來看,百官頭頂上很像是打了一個大大的蝴蝶結,也讓襆頭外形從此前的頭巾,變得更像現代人佩戴的帽子。

隋唐時期,襆頭已經成為百官上朝時必備裝飾,並且一直延續到五代十國。

《唐書.輿服制》:「烏紗帽者,視朝及宴見賓客之服也。

《通典》:「隋文帝開皇初,嘗著烏紗帽,自朝貴以下至於冗吏,通著入朝。

趙匡胤發明的長翅帽,也是根據唐末五代的襆頭進行改良發明。此後一直到明朝,朱元璋沿用趙匡胤發明的長翅帽,讓文武百官佩戴。到了清朝時期,百官佩戴的則是圓頂帽。

總之,烏紗帽起初只是普通平民日常生活用品,可以禦寒遮陽。

到了東漢後期與魏晉南北朝時期,皇帝讓百官上朝時戴上黑紗製成的帽子。這種帽子的外形很像頭巾,也就是烏紗帽的雛形。

五胡十六國時,南北文化得到空前的交流和融合。建安王劉休仁(南朝宋),根據鮮卑族服飾特點,發明出一種帶有四條黑邊的烏紗帽。

隋唐二朝承襲魏晉南北朝風俗,隋文帝統治者更是將烏紗帽,視為會見貴賓以及上朝的必備服飾。

宋承唐制。不過,宋太祖趙匡胤在烏紗帽兩邊又加了一尺多長的帽翅,將其樣式又進行了改動。

明朝時,朱元璋定都南京,於洪武三年正式下令,把烏紗帽兩邊帽翅縮短,官位越高的人,烏紗帽整體更加偏向於圓形,且樣式較為高聳。官位越低的人,其烏紗帽更加扁平化。

到了清朝,官員佩戴的烏紗帽則偏向「圓形頂戴」。

也就是說,烏紗帽在春秋和戰國時期只是普通帽子。到了東漢後期和魏晉南北朝時期,才變成了官員的專屬品,成為了官位象徵。

之所以烏紗帽會代表文武百官的地位,這也與魏晉南北朝,還與隋唐二朝的統治者明文規定,將烏紗帽作為上朝時的必備品有關。

綜上所述,「烏紗帽」是封建時代的產物,為了適應當時 社會 制度,統治者們還用烏紗帽形狀以及細節,區分官員的品級大小。

再加上 社會 發展與宗教制度影響,帽子更是被賦於「冠冕」之類特殊意義,甚至普通平民還不許佩帶與官員相同的帽子。以至於帽子這件飾物,與官僚集團劃上等號。

此外,中國傳統服飾大多與禮制結合,從每個人穿著外觀,便可以看出個人的身份地位不同,這就是我國 歷史 上非常著名的「冠冕制度」。

自然而然,人們談到烏紗帽,腦海中便會想起,只有入朝做官的人才能佩戴它。

參考資料:《唐書.輿服制》《宋書·五行志一》《中華古今注·烏紗帽》《明史·輿服三》《通典》

❻ 明朝皇帝的帽子上為什麼有兩個立起來的兔耳朵

明朝皇帝都帶著太祖朱元璋所發明的帽子「烏紗折上巾」。這種帽子又叫「撲頭」,其原始形態就是用一塊布(巾)把整個頭包起來,在腦後系成一個結,並且自然垂出兩個角。唐朝的「撲頭」很接近其原始形態,後來叫「軟撲頭」,就是我們見過的李白的那個樣子。圓圓乎乎的,一高一矮。稱為「前後山」,「前山」是腦門,「後山」容發髻。
到了宋代,「軟撲頭」走向誇張,前後山都用黑漆做成硬殼,稱為「硬撲頭」,並且用鐵絲支撐兩個下垂的角,稱為「展角撲頭」,成為官員的制服帽子,展角越長,官越大。皇帝的最長。因為用黑漆,所以「烏紗帽」一詞開始出現。

❼ 朱元璋為了防止官員上朝時互相交頭接耳的帽子叫什麼

1、烏紗帽
2、烏紗帽的兩只帽翅從宋太祖時開始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員們上朝站班時互相交頭接耳。如果交頭接耳,兩只帽翅相觸,很可能會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發現。
3、烏紗帽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規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從此,烏紗帽成為只有當官的才能戴的帽子。
4、據史載,洪武三年(1370年),明政府規定:凡文武官員入朝,都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今天舞台上的傳統戲劇,尤其是京戲,演員們穿的多是明裝,通過看戲我們可以見到明朝官員們戴烏紗帽的樣子。

與朱元璋的帽子叫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白色裙子黑色上衣好看 瀏覽:733
裁褲子視頻教程 瀏覽:793
漢正街哪裡批發帽子 瀏覽:623
派大星女裝視頻 瀏覽:904
彈力色丁睡衣 瀏覽:209
義馬代發童裝品牌批發市場 瀏覽:44
ochirly官網旗艦店羽絨服 瀏覽:132
秋冬穿旗袍適合搭配什麼樣的鞋 瀏覽:411
襯衫哪裡最重要 瀏覽:787
國內男士牛仔褲品牌排行榜 瀏覽:148
無錫大東方百貨女裝都有什麼牌子 瀏覽:377
北京旗袍女保健 瀏覽:176
巴薩外套球衣 瀏覽:332
襯衫潮牌有哪些牌子 瀏覽:824
威絲曼的女裝怎麼樣 瀏覽:995
萬能腰褲子怎麼改褲腰 瀏覽:217
紙手工旗袍怎麼折 瀏覽:506
義大利斗篷風衣 瀏覽:90
褲子有皇冠圖案是什麼牌 瀏覽:9
品牌棒球領仿皮皮衣品牌及商品 瀏覽: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