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服裝知識 > 明朝女性穿旗袍對嗎為什麼

明朝女性穿旗袍對嗎為什麼

發布時間:2023-08-12 22:24:56

1. 旗袍的歷史及形制特點

一、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是民國20年代之後最普遍的女子服裝 ,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二、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從1990年北京亞運會起,歷次大陸舉行的奧運會、亞運會以及國際會議、博覽會多選擇旗袍作為大會禮儀服裝。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製作工藝成為國務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1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第22屆APEC會議上,中國政府選擇旗袍作為與會各國領導人夫人的服裝。
三、它的形制特點豐富多彩:旗袍歷經百年的演進,隨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的變化,演繹出多姿多彩的樣式,讓人目不暇接。20世紀30、40年代旗袍發展的黃金時代,樣式變化多且非常豐富。旗袍的襟、領、袖、裙擺等部位風格別樣:襟有圓襟、方襟、長襟等;領有上海領、元寶領、低領等;袖子有長袖、短袖,有挽大袖、套花袖,還有喇叭形的倒大袖,在袖口鑲、綉、滾、盪各種紋樣,十分別致;裙擺除了長短變化,還增加了魚尾形、波浪形等裙擺款式。

2. 古代人為什麼要穿旗袍

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戰國至漢代曾為時人所重,後世的袍服或與深衣有著一定的淵源關系。事實上,深衣與袍服頗有差異,前者上下分裁,效果相當於把上衣下裳連成一體;袍服則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義,後來袍服逐漸被接納為一種穩定的服飾式樣,與上衣下裳的服制並行不悖。袍服自漢代被用於朝服,起始多為交領、直據,衣身寬博、衣長至附、袖較肥闊,在袖口處收縮緊小,臂肘處形成圓弧狀,稱為「袂」,或稱「牛胡」,古有「張袂成蔭」之說。袍服式樣歷代有變制,漢代深衣制袍,唐代圓領襇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寬身長袍,穿著者多為知識分子及統治階層,久而久之蔚成風尚。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種不事生產的上層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閑生活。服飾上的寬衫大袍。褒衣博帶,逐漸成為中原地區衣飾文明的一種象徵。

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較為緊窄合體,以利於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這種服式多採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較適體。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採納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樣式,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騎射就是比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風行一時,胡服在唐開元、天寶年間與胡妝、胡騎、胡樂同為時人趨奉,可算異域文化一次大面積的流行範例,屬於長安街頭當年的「舶來品」。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雖然又都經歷或表現出變得寬博的過程或趨勢。清代由於歷時最長且較穩定,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雉發易服浪潮,律令之嚴性命攸關,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之說。至此傳統的冠戴衣裳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飾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清朝統治者強調滿語騎射,力圖保持其固有的生活習俗和穿著方式,一方面要用滿族的服飾來同化漢人,同時又嚴禁滿族及蒙古族婦女仿效漢族裝束,從頂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可見一斑。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地。此時的清王朝正搖搖欲墜難以為繼,清廷內外交困,國力式微。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攻破了清朝封閉的國門。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軍隊也改練新軍。在中國學生和軍人中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與西式軍裝、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端。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由於滿族統治政權的消亡,旗袍此時穿著者甚少。西式中式裝扮熙熙攘攘紛繁並處。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商埠開放的上海華洋並處,五方雜居,成為十里洋場奢靡繁華之地。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服裝裝飾一掃清朝矯飾之風,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青樓女子等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於成熟。產生於辛亥革命後,北伐戰爭時期始漸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別於旗女的長袍。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這在以後的章節中將會詳細介紹。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遇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3. 許多明朝女人穿著為啥像旗袍

明朝中期,已經廣泛流行旗袍樣子帶扣子高領褂了,主要在中衣中使用。可以,看看明朝的繪畫作品,已經明朝出土的一些服飾文物。

4. 「旗袍」起源是什麼

很多人看到一個「旗」字,就認為「旗袍」是滿族的服飾改的,那麼,真相真是如此嗎?

其實在民國初期,首批穿「旗袍」的女子稱呼自己穿的衣服是「長袍」、「長衫」,和當時男子穿的袍服名稱相同。(漢人女子穿長袍,是反抗男女不平等的象徵)只是因為之前幾百年基本上女人只有滿人穿袍服,漢女穿襖裙(上衣下裳是漢人女子傳統穿法),所以不明真相的外人想當然地認為女人穿袍服那就是「旗袍」,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以訛傳訛的叫法。

「旗袍」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立領斜襟盤扣在清朝之前就已經出現了,明末已經非常流行。

衣服沒有領子 ,到了清朝末期,滿族女子服飾模仿漢人女子加上了立領,完全漢化

大家可以去「旗袍是漢服」貼吧看看,那裡有大量的歷史資料可以證明「唐裝旗袍」是漢人服飾,早在明朝就已經出現

5. 旗袍的起源旗袍的真實起源

明朝漢族婦女穿的高立領褙子!明朝皇後的畫像可見一斑。

概述
旗袍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服飾,常作為禮服,一直在許多重大慶典場合而使用。作為服飾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朝中期明服立領即明立領,她最早出現於明朝中期,到了明朝後期的中原和江南已經廣泛流行,當時明朝正經歷千年不遇的小冰河時期,氣候異常寒冷,立領應運而生。明末高領盤扣式樣已經基本形成了現在旗袍的雛形。滿族入關後,在「男從女不從」的服制規定下,漢族婦女得以沿襲使用明式立領襖和褙子等所謂「漢裝」。(這一問題可以從明朝和清朝流傳下來的皇宮畫像中得到佐證,明朝的皇後已經穿高領系扣的中衣,而清朝皇帝皇後仍然穿著「廠字領」圓口衣。), 清朝中期,明式立領(方領,二枚金屬扣)進一步演化,方領變成了弧形領,同時也融入了許多滿服要素(滾邊-大寬邊,蜈蚣盤),此後,明立領更加廣泛地流行,到了民國時期,承襲明立領的中華立領成為中山服和旗袍的構成要素。
起源考
關於旗袍的起源,許多歷史真相淡忘了,不知實情的現代人望字生義,認為清朝傳統服飾是滿族人入關時帶入中原的。其實這是一種誤解。

一、關於領子:在滿清的早期,旗人的男女裝是沒有領子的,類似於現代圓口T恤。而小立領在明朝中後期的中原和江南已經廣泛流行,這是程朱理學思想禁錮在婦女服飾上的體現(婦女脖頸要用立領加以遮掩)。明末高領盤扣式樣與清代民國時的差不多。當至清代,在「男從女不從」的服制規定下,漢族婦女得以沿襲使用明式立領襖和褙子等所謂「漢裝」。(這一問題可以從明朝和清朝流傳下來的皇宮畫像中得到佐證,明朝的皇後已經穿高領系扣的中衣,而清朝皇帝皇後仍然穿類似唐朝男裝中的無領圓口衣。),清朝中期,在明式立領(方領,二枚金屬扣)基礎上添加了許多滿式因素(滾邊-大寬邊,蜈蚣盤扣)成為現代旗袍的前身。換個說法就是旗人受中原漢服影響,在無領圓口上鑲上了衣領。
二、滿清女式袍子下擺是不開衩到胯的,是上世紀二十年代的上海上流社會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豁開的。
三、現在的滿族人是不穿所謂的旗袍的,因為那不是他們的服裝,他們依然穿大滾邊袍。
四、滿族人未入關前,一直屬明朝建州衛,穿著明朝軍服,並做為本民族的日常服裝,就從這一點,滿服從一開始,就受到了明朝服飾的影響。

6. 旗袍為什麼那麼像明朝的明立領

滿清強迫漢族人剃發易服時,是男從女不從,也就是漢族女子還是穿漢族服飾,明朝的立領款式衣服逐漸被滿族服飾所模仿,不過旗裝的領子一般不高,鑲邊滾邊卻極繁瑣,到清後期才開始出現稍高點的元寶領,清末民初一度流行過一種掩住下巴的超高領(可以參看老照片或小說《京華煙雲》,上面對服飾變遷有描寫)。明清的高領最大區別在衣襟,明朝立領衣服一般是對襟或者交領,而旗裝是斜襟,(現在有的影視劇裡面讓明朝女子穿上旗袍似的斜襟衣服,簡直就是穿越。)到了民國時期,旗袍經過改良,與西洋因素融合,逐漸演變為現在常見的樣式,衣領也有高低等各種款了。

7. 旗袍最能體現中國女性的美,你知道它是怎樣由來的嗎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8. 明史清宮劇里的古裝戲都衣著華麗唯美,真實的古代百姓衣著到底如何

從二十年前的《還珠格格》到十年前的《宮鎖心玉》、《宮鎖珠簾》,六年前的《步步驚心》、《甄嬛傳》以及去年大火的《如懿傳》、《延禧攻略》,可以說每一年都有爆款,並且無論哪一個電視劇的服裝都很精緻,無論主角還是配角都有對應的服飾,對應的住所和工作,似乎清朝的宮廷生活就是這樣的。


這種發型用鈿子為飾,鈿子以鐵絲為骨,也有用藤絲的,外面裱以黑紗,上面飾有翠翟。這樣做已經很漂亮了,但是愛美之心永無止境的清朝女子想在頭上戴更多的珠釵翠環,於是旗頭越來越高,後來出現了“牌樓式”的固定裝飾。簡單來說,去年大火的《延禧攻略》是清朝前期的發型,老版《還珠格格》是清朝後期的發型。漢族女子在清朝中期也開始模範滿族女子的發型發飾,可見民族融合的強大力量。

與明朝女性穿旗袍對嗎為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黑白點褲子怎麼搭配 瀏覽:41
張藝興夾克外套科普 瀏覽:58
高檔手工綉花衣 瀏覽:705
免費賣褲子錄音 瀏覽:242
褲子腰帶扣上系鐵鏈 瀏覽:610
小帽子教你如何折 瀏覽:25
直筒黑褲子女生配什麼 瀏覽:200
褲子34碼衣服是多大尺碼 瀏覽:114
女款衣外套花樣 瀏覽:970
搭配闊腿褲子上衣 瀏覽:401
馬甲印什麼字好看 瀏覽:599
旗袍演出後的感言 瀏覽:599
臨汾哪裡的女裝最好看 瀏覽:521
明月的男士衣藝術視頻 瀏覽:188
冬季女生帽子圖片大全 瀏覽:474
皮膚黑穿的裙子好看嗎 瀏覽:522
普拉塔夾克風衣 瀏覽:238
選旗袍心理測試 瀏覽:912
白襯衣針織馬甲搭配 瀏覽:943
去襯衫汗斑 瀏覽: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