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作為年輕的一代人,我們怎樣用自己所學專業將海派旗袍的服飾圖案設計傳承下去
這就需要我們在設計的過程中,要注重這種旗袍服飾的傳統不要把它丟掉,另一方面又要自己新的想法,加入自己新的元素。
❷ 從旗袍的興衰分析世界時尚流行趨勢和中國文化的關系
自己總結的~~~全旗袍發展過程 是最簡短版的 不能再簡了~~
有五個歷史階段了
一,清初為瘦長緊窄小袖素簡的旗女之袍(封建文化特色代表)
二,清末至民國初 也就是20年代及其以前 旗袍已變得寬大繁褥(封建文化特色
代表)
三, 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黃金時代,也是近代中國女裝最為光輝燦的 時期。全世界女性們所鍾愛的旗袍,就是以30年代旗袍為典型的。而30年代的旗袍,就是以海派旗袍為楷模的。(辛亥革命 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代表新生中國)
四,新中國成立之後,大陸穿旗袍的女性急劇減少。(社會主義,文化反對資本化,旗袍被視為資本文化代表 被禁)
五,改革開放後,再次流行。(思想解放,旗袍作為中國文化代表,被重新推向世界)
下面是民國至今旗袍發展歷程 與文化流行 比較長 給你參考參考~~
民國之初——悄然過渡過的旗袍。
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摧枯拉朽,推翻了滿族封建統治者,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新式旗袍的延生創造了條件。辛亥革命後「達拉翅」、「花盆底」等旗女的特徵裝束在一夜之間銷聲匿跡……
1924年,末代皇帝溥儀被逐出紫禁城,清朝冠服就此成為絕唱。1920年前後,新文化運動的春潮喚醒了人們對美的渴望。
這一時期,上海成為以女性妝飾的新展示台,追求服飾的新穎時髦成為當時的社會風尚,時髦女子對政治與服飾流行有著雙重的敏感。
受日本式服裝影響,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文明新裝"開始流行,女學生與女教師愛著的黑色裙成為時尚。
20年代——倒大袖與新樣式。
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30年代——黃金時代(i)
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黃金時代(ii)
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可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20年代以後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進入30年代後,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稱經典之作,使得以後的旗袍始終難以跳出該種廓形,只能在長短、胖瘦及裝飾上略作變化而已……
全世界家喻戶曉的旗袍,被稱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實際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旗袍文化完成於30年代,30年代是屬於旗袍的黃金時代。
可以說到這時中國才有了真正的時裝,現代意義上的時裝。外國衣料的源源輸入,各大報刊雜志開辟的服裝專欄,還有紅極一時的月份牌時裝美女畫,都無疑推動著時裝的產生與流行。由於旗袍的修長適體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瓏的身材特點,所以在上海灘倍受青睞……
而加入西式服裝特點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從上海風靡於全國各地。這樣,作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為30年代旗袍的主流,我們所講的30年代的旗袍也就是海派旗袍了。
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迥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建國之初,人們對衣著美的追求已完全轉化成了對革命工作的狂熱。旗袍所代表的悠閑、舒適的淑女形象在這種氛圍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間……
50年代——也有過燦爛的一瞬
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
到1956年,據說前蘇聯的某領袖人物到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人的服裝要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新面貌,於是,政府號召「人人穿花衣裳。
這時出現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氣質。不妖、不媚、不纖巧、不病態,符合當時"美觀大方"的標准,而且更為實用……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從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傳統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災難。
80、90年代——輝煌難再
整個80年代,一直有人預測旗袍將會流行。尤其是80、90年代,女性的理想形象又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嚮往。
作為最能體現這種完美身材的旗袍有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照說當年大受青睞的旗袍會再次回到人們當中。但出人意料的是,旗袍並未再度流行,而是只有少數人在穿……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來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
不過,在80、90年代卻出現了一種具有職業象徵意義的"制服旗袍"。為了宣傳和促銷等目的,禮儀小姐、迎賓小姐以及娛樂場合和賓館餐廳的女性服務員都穿起了旗袍。
這種旗袍千篇一律,多用化纖模擬絲面料,色彩鮮艷,開衩很高,做工粗糙。這實在有損旗袍在人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人們為了區別自己的身份,更不敢貿然穿旗袍了……
20世紀90年代以來,女性理想形象又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嚮往。而作為最能襯托中國女性身材和氣質的中國時裝代表--旗袍,再一次吸引了人們注意的目光。國外,還有不少設計大師以旗袍為靈感,推出了有國際風味的旗袍,甚至是中國旗袍與歐洲夜禮服的結合產物。
❸ 作內中國人,你如何做好旗袍的傳承和發揚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無正當理由不履行前款規定義務的,文化主管部門可以取消其代表性傳承人資格,重新認定該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喪失傳承能力的,文化主管部門可以重新認定該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
❹ 旗袍的文化傳承
旗袍是民國的旗人之袍,誕生於20世紀初葉,盛行於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上個世紀20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點,三十年代它到了頂峰狀態,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至中國各地。當時上海是上流名媛,高級交際花的福地,她們熱衷於游泳、打高爾夫、飛行術、騎馬,奢華的社交生活和追趕時髦,註定了旗袍的流行。由於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後來出現了「改良旗袍」,從遮掩身體的曲線到顯現玲瓏突兀的女性曲線美,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舊有模式,成為中國女性獨具民族特色的時裝之一,但是並非漢族的民族服裝 ,這是一直存在的一個誤區。
旗袍以其 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 性情與氣質。
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顯露著修養,體現著美德,演化為天地間一道絢麗的 彩虹。願旗袍連接起過去和未來,連接起生活與藝術,將美的憧憬、美的風韻灑滿人 間。
服裝不能脫離人體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樣。女性的頭、頸、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構成眾多曲線巧妙結合的完美整體。旗袍的審美,似乎可以從這里談起 。
旗袍之源——棗(zao 三聲)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
旗人之袍與旗袍棗旗袍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而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把旗袍視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雖看似無大錯,卻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嫌。
民國之初——悄然過渡過的旗袍。
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新式旗袍的延生創造了條件。
20年代——倒大袖與新樣式。
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30年代——黃金時代(I)
本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黃金時代(II)
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可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50年代——也有過燦爛的一瞬
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從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傳統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災難。
80、90年代——輝煌難再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來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
旗袍的審美
近十幾年來,時裝中重新出現的旗袍,在國際時裝舞頻頻亮相,風姿綽約有勝當年,並被做為一種有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交禮儀場合。
旗袍的京派與海派
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藝術家與旗袍
藝術,是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設計師與旗袍
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徵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經典相對穩定,而時裝千變萬化。但時裝設計師常從經典的寶庫中尋找靈感,旗袍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
旗袍與配飾
油紙傘、香扇是旗袍的重要配飾,身穿古典旗袍,一手執香扇、 一手撐把油紙傘,款款的步伐,雅緻的身影,古典的氣 油紙傘是旗袍重要配飾韻,是東方古典美的化身。
總之,旗袍是中國婦女的傳統服裝,而並非已經湮滅失傳的歷史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現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高,因而極富有收藏價值。現代穿旗袍的女性雖然不多,但現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傳統韻味,同時又能體現時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❺ 關於旗袍的起源與文化,你都了解嗎
1、旗袍的起源
旗袍最早是來源於滿族,屬於滿族的代表性服裝,後來被不同民族的女性演繹,一直流傳到現在,旗袍是一種非常女性化的服裝,特別的好看。隨著中國文化的傳播和影響越來越大,旗袍在現在也是一種興起的服飾。
旗袍是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就袍服的演變過程看,袍服的演變史就是一部民族的融合史,文化的交融史。旗袍不是完全的古典,更多的一種精神,一種文化的蘇醒,一種懷舊情懷。
旗袍被譽為中華服飾文化的代表,它以其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情與氣質。雖然已很難看見身著旗袍、左手執油紙傘、右手執香扇的雅緻美女款款而步,但那唯美的景象至今很多人依舊嚮往。
❻ 請思考作為年輕的一代人,我們怎樣用自己所學專業將海派旗袍的服飾圖案設計傳
作為年輕的一代可以將旗袍的款式印在其他服飾上
另外就是不斷的革新旗袍的款式
讓大家都穿的舒適和休閑
❼ 旗袍主題活動方案
為了確保活動順利進行,時常需要預先制定一份周密的活動方案,活動方案是綜合考量活動相關的因素後所制定的書面計劃。活動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旗袍主題活動方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活動背景
青島大學完美女性MBA高級研修班是在青島大學和青島市婦聯的大力支持下,開設的高端研修項目,旨在滿足當代女性對於品質生活的追求和不斷提升自身價值的訴求,在多角度多方位打造具有時代感和魅力感的新時代完美女性的同時,努力搭建齊魯女性第一價值共享平台,為廣大女性提供實用、有效的高品質自我提升服務。
完美女性高級研修班聯合青島市婦聯,聯合推出——完美女性旗袍主題派對,讓更多的女人感懷一段心靈深處的回憶,思尋一番莫名的惆悵,體味一把剪不斷理還亂的情緒,感受一種從肌膚到靈魂的撫慰。
二、活動目的
本活動旨在回饋學員,增加線下價值服務,並通過活動的成功舉行擴大青島大學完美女性MBA高級研修班的社會影響力,把完美女性這一價值平台帶給更多高端女性群體。
三、活動內容
活動主題:完美女人旗袍主題派對
活動構思:活動特設兩大板塊——旗袍走秀和室內主題酒會。
活動時間:20**年7月27日(周六下午) 15:00-20:00
活動地點:青島奧帆基地媒體中心、情人壩
活動主持人:著名影視演員 劉曉曄
主辦單位:青島大學、青島市婦聯、青島市工商業聯合會
參與人數:300人左右
媒體支持:青島電視台、半島都市報、青島晚報、半島網、青島新聞網等
四、活動簡要流程
1. 嘉賓入場
2. 主持人開場
3. 市區領導、各協會單位領導致辭講話
4. 旗袍走秀 地點:奧帆基地情人壩 時間:16:00-17:30
5. 現場觀眾互動(植入環節)
6. 主題酒會 地點:奧帆基地多媒體中心 時間:18:30-20:00
7. 酒會植入環節
8. 合影留念、禮品發放、活動介紹
五、市場分析
【優勢】
1. 高端群體
青島大學完美女性MBA高級研修班是針對社會高端女性群體開設,學員大多是企業家、私人企業主、企業高管、高級白領等,從事於貿易房產銀行教育服務影視等行業。
2. 嘉賓影響力
參與本次的..活動的嘉賓有市領導,各企業家協會負責人等。
3. 現場人氣
本次活動將在青島市著名旅遊景區、市區核心價值地段——奧帆基地舉行,時值盛夏時節,活動勢必吸引諸多本市市民及遊人駐足觀看,這將為企業提供絕佳展示機會。
4. 媒體報道
本次活動將安排青島市電視報紙雜志媒體追蹤報道,以達到最佳效果。
【合作機會】
通過活動所展示出的以上優勢分析,我們看到這是一個針對高端女性群體,有市領導嘉賓參加,又處在繁華價值地段的大型旗袍主題派對活動。本次活動將為意向贊助企業帶來以下展示機會:
1. 通過冠名、橫幅、帶企業標識的禮品等把企業品牌形象推入到群體受眾中。
2. 通過現場活動、特色植入環節,讓受眾深入了解贊助企業產品服務。
3. 企業的曝光率不僅只出現在活動的參與者受眾群體中,活動嘉賓也將對企業有新的認識,對企業來說這或許是新的合作/發展機遇的開始。
4. 後續的媒體追蹤報道將給企業帶來更多展示機會,讓大眾熟知。
5. 其他。
六、宣傳計劃:
1. 冠名權:給予贊助商此次活動冠名權。
2. 橫幅推廣:橫幅中標注贊助商字樣。
3. 現場鳴謝:主持人現場介紹鳴謝贊助單位。
4. 植入環節:贊助企業通過合理的內容推出自身產品或服務
5. 紀念品或獎品:活動中的禮品或獎品可由贊助商提供。
七、贊助商合作方式:
1. 資金
2. 物品、產品、服務等
八、詳細合作內容將根據雙方商議體現在贊助/冠名合同書中。
一、活動目的
旨在增加聚雅堂新會員數量,同時通過活動的成功舉辦進一步擴大聚雅堂的社會影響力,把成功女性的第一價值共享平台,第二文化交流客廳帶給更多高端女性群體。
二、活動主題
「風華絕代 百媚人生」
——聚雅堂「旗袍秀」主題文化沙龍
三、活動時間、地點
時間:暫定為8月中下旬;
地點:聚雅堂書畫院
四、邀請嘉賓及人數
主要針對企業家、私人企業主、企業高管、高級白領等運城高端女性群體。人數暫定為25—30人。年齡要求在35歲以上,資產在百萬以上。
五、組織機構
主辦方:聚雅堂書畫院
協辦方:具體指贊助方
媒體支持:暫定(運城電視台、運城日報、黃河晨報、靈通資訊、通達潮流等)
六、活動內容
主要為兩大板塊,即旗袍走秀和室內主題文化沙龍。
七、活動流程
1、嘉賓走紅地毯,在簽名牆處簽名,簽到入場
2、參觀聚雅堂一至三樓,然後落座
3、稍事休息後,到換衣間換上旗袍,化妝,並再次就座(來賓可在活動當天免費佩戴和使用會所的珠子、首飾等)
4、活動開始,主持人開場(致歡迎辭)
5、主辦方致辭
6、旗袍文化講解(由專家就旗袍文化進行簡要講解,期間,與嘉賓交流互動,並串場展示其走姿)
7、旗袍走秀(音樂配合。中間貫穿有情景旗袍秀展示,
可與字畫搭配;靜態旗袍秀展示,可供拍照、素描)
8、現場互動(關於旗袍文化的猜謎、成語接龍等)
9、來賓交流分享自己記憶猶新的事業、生活、家庭等各個方面的故事
9、主題文化沙龍(詩歌朗誦、關於美容護理、婦科疾病等話題探討並邀請運城女書法家現場揮毫潑墨、教授簡單書法、說上海話(儂語)等)
10、舊時交際舞(唱片機播放三、四十年代歌曲營造氛圍)
11、合影留念、散場,活動結束
12、紀念禮品發放(來賓各自的靜態旗袍秀展示留影相框照一份,並附聚雅堂會所落款)
八、宣傳造勢
1、通過微信公眾平台進行宣傳;
2、在運城日報、黃河晨報等媒體通過「尋找遺落的旗袍或奶奶的旗袍」等主題策劃進行事件營銷,宣傳造勢;
3、通過邀請函方式定向宣傳;
4、拉贊助;
九、合作方式
1、與旗袍服裝店聯系,在活動中對其旗袍進行推廣;
2、與蛋糕店聯系,通過主持人現場介紹鳴謝或特色植入的方式對其產品進行推廣;
3、與紀念品店聯系,通過現場擺放X展架或主持人介紹等把企業品牌形象推薦給嘉賓。
以上這些合作內容將根據雙方商議體現在贊助/冠名合同書中。
十、現場布臵及物料准備
一樓作為旗袍秀場地,在一些物件布臵上,營造一種舊時民國的氛圍;二樓作為主體文化沙龍場地;三樓可作為更衣區、化妝間,等等。
十一、物料准備及人員安排
1、X展架三個,分別放在樓梯拐角處;
氣球若干、紅頭繩若干,用於猜謎;
旗袍服裝;
冷餐提供(蛋糕、水果、冰水、葡萄酒、點心等);旗袍秀開場宣傳片、電影《花樣年華》、《傾城之戀》、《金陵十三釵》等片段以及老式唱片機及音樂,用於幻燈片播放;
2、主持人(稿件准備)、化妝造型師、古箏演奏師、攝影師(2—3個)、素描師、書法家、服飾專家以及媒體人等。
3、人員分工(略)。
4、費用預算(5000元左右)。
十二、應急預案
1、若邀請嘉賓低於20人,則考慮預備人員及以來嘉賓
親朋好友的參與、適當調整活動內容及性質;2、幻燈片、音響等出現故障問題,需由主持人來貫穿活動頭尾。
十三、其他內容
關於來賓的車輛停放、臨時服務等應對。活動結束後的會場收尾工作。
❽ 旗袍的文化內涵及象徵意義是什麼
旗袍的文化內涵及象徵意義是一種民族文化理念的代表。旗袍表達的是含蓄,朦朧,婉約,它適度地強調胸,臀和細腰,以造型的自然簡約格調體現服飾的大家品質:典雅,淑秀,端莊,給人以審美的感受。旗袍是中國傳統服飾的代表,它的產生和發展,都深深紮根於中華文明的沃土之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價值和民族精神。
旗袍文化內涵對現代服飾市場其實具備著一定的影響力,在最近的幾年間,旗袍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不但成為女性的生活常服,更成為象徵中國民族風尚,凝聚歷史傳統的社交禮服。
旗袍文化其實始於清代,隨著清太祖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族各部,設立了清軍中的紅,藍,黃,自四正旗。入關後又增添鑲黃,鑲紅,鑲藍,鑲白四鑲旗,以此來區分,統馭所屬軍民,稱做八旗。八旗所屬臣民習慣穿長袍,是滿族的土著服裝,故此而得名為旗袍。
旗袍的影響。
旗袍是中國女性服裝的代表,它表現出了女性的溫柔、優雅、賢淑、美麗等氣質,旗袍連接著過去和未來,連接著生活和藝術,是一種典雅而高貴的美,旗袍文化內涵不僅僅是傳統象徵,還是中國女性解放的象徵,如此有代表性有超凡意義的服裝,高開叉不過是其中一種表現形式。
旗袍的文化內涵是中國婦女解放的象徵,旗袍的文化內涵不僅是傳統的象徵,也是中國婦女解放的象徵。 中國古代婦女的服裝基本上是保守的。旗袍通常包含各種中國風格的元素。中國風格對國際時裝業產生了影響。
旗袍的文化內涵受到眾多著名設計師的青睞,大膽突破旗袍原有模式,融入時代創新精神,注入時代血液,賦予青春活力,表達新感受,以新理念展示旗袍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