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問1940年代中國男女大學生都穿什麼衣服
1921年燕京大學女生外出遊玩。 1913年教育部重申黑裙為學生裝之後,各省紛紛執行。上穿素色衣襖,下著不帶綉文的黑長裙,放棄簪、釧、耳環、戒指等首飾,以淡素取勝,成為當時女裝的一股清流。民國時期的大學女生也是會和現在的大學生們一樣,一起結伴外出遊玩,並且拍照留念~
② 女生單獨朗誦五四詩歌,穿什麼服裝顯得比較大方、得體
舊時代的學生裝,天藍色上衣,黑色長裙
長發可以梳成兩根辮子左右垂下
許多孩子不喜歡學校校服,他們覺得又大又肥的校服穿在身上不美觀。學校之所以發給每一位學生一套校服,是因為學校想讓學生形成學生意識。我認為學校校服可以成為學生的象徵,大部分學校都要求學生穿校服。有一部分學生特別喜歡看觀看外國偶像劇,外國偶像劇的學生穿著JK制服。為什麼很少有人在學校里穿JK校服呢?是社會環境造成的影響?還是我們不適合穿制服啊?我們要具體分析這個問題,雖說都是校服,但JK制服花費比較高,很多人難以接受JK校服的價格。
第三個原因:學生更容易接納普通校服我國一直以來都是以普通校服為主,而JK制服的使用機率特別小,只有那些貴族學院的學生才會穿JK制服款式的校服。我們不要養成攀比的習慣,校服也不要互相攀比。
④ 五四時期學生服裝為何又稱為民國服裝
五四運動出現於北京、天津、上海,有工商學三界引領的罷課、罷工、罷市。北京主要就是這批知識青年學生的抗議活動,穿著短袖民國服飾;天津則是商會領袖組織的罷市,穿著長袍馬褂或西服;上海則是工人罷工,穿著普通工服。
但是在上海,這個當時西方交流的重要窗口,卻是時尚前沿試驗場,一種後來成為中國標志性得服飾出現了——旗袍。據說當年的「倒大袖襖衫」和「長馬甲」合並演變了旗袍,旗袍在最初也不叫旗袍,而稱為「長衫,長衣,長袍」。但是旗袍的演變中,受到西方風格的影像,形成了具有東方含蓄美感,又兼具西方開放觀念的獨特服飾,被譽為「中華袍」。
旗袍後來由上海推廣到了廣東、廣州、香港等地。在我們印象中,穿著旗袍的多半是廣東香港的富家太太,其實在當年的上海,也只有中產階級才能消費得了這樣的服飾。之後,上海還出現了「旗袍馬甲」,它無袖雙側不開叉,長至足面,是搭配倒大袖襖衫的長衣,因此被稱作為旗袍馬甲。除了旗袍,民國還有裙褂、襖褲等等
服裝是身份的象徵,也是文化的載體,透過民國的服飾,我們看到了一個行走的歷史長卷,一個沒有文字的時代記錄。
⑤ 「JK 制服」風火了,你喜歡穿嗎
喜歡啊,穿上制服可以顯得自己很年輕。jk制服一般都是學生穿的,都是學生在學校穿的校服,因此穿上這個衣服可以讓別人覺得自己是一個90後,讓別人認為自己十分的年輕,證明自己有一個十分有童心的內心,這樣一個十分顯得自己年輕的衣服自然會受到眾多人的喜愛,不僅僅是青春蘿莉,就連一些少婦也非常喜歡傳,不僅僅可以穿著出去還可以在家中穿給自己的老公看,可以提高他的戰鬥力,讓自己開開心心一整天,誰不喜歡穿呢。
⑥ 一九四零和五零那時,女學生們穿的衣服叫什麼 就是上衣就是旗袍類的……和民國那時的學生裝很像 。
追問: 您好,可不可詳細點。 回答: 剛才查了一下,應該是工人裝,上世紀五十年代,「工人裝」很流行,學生裝也受到影響,白襯衣,藍裙子,藍褲子,學生裝一度被稱為「工人裝」 補充: 四十年代基本延續了三十年代的風格,也就是新式旗袍,上衣是旗袍,下身是黑色過膝長裙,或者藍色長袍,藍襖黑色百褶裙,就是經典的五四青年裝 追問: 嗯,辛苦了。
⑦ 五四運動的具體歷史經過是怎樣的
五四運動是以青年學生為主體的反帝愛國運動,發生在1919年。在此之前,近代思想先驅陳獨秀、李大釗等人從1915年起發起了追求科學民主和新思想的新文化運動,為五四運動鋪墊了重要思想基礎。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1919年1月,包括中國在內的27個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和會」。中國代表提出取消列強在華特權和不平等條約,收回戰敗國德國在山東的權益等要求,竟遭會議拒絕。4月底,會議決定把德國在山東的權益交給日本。消息傳到國內,引起全國人民的無比憤怒。北京的學生率先提出抗議。5月4日,北京大學等13所學校3000多名學生在天安門前集會,主張「外爭國權,內懲國賊」、「拒絕和約簽字」、「還我山東」等帆含,要求嚴懲親日派官員曹汝霖、章宗祥和陸宗輿。隨後,隊伍來到東交民巷使館區啟孫抗議,又到趙家樓曹汝霖家。曹汝悄轎鏈霖溜走,章宗祥遭痛打,趙家樓曹宅被憤怒群眾燒毀。北洋政府派軍警逮捕了學生市民32人。第二天,北京大專院校學生總罷課並通電全國,各地學生紛紛響應支持,很快形成全國性的抗議運動。6月以後,上海工人也舉行罷工,愛國浪潮在全國150多大中小城市展開。北洋軍閥迫於各界壓力,只好同意拒絕在和約上簽字,並免去曹、章、陸的職務。
五四運動是中國人民在反帝斗爭中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政治運動,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五四運動之後,中國進入了新的革命歷史階段。
⑧ 學生穿休閑校服好還是制服類的正裝好
現在學校一般2種都有,參加活動的時候大多數制服類,平時休閑校服,就像我們學校,同桌的你,款式新穎時尚
⑨ JK制服適合什麼人穿
雖然我是個2020年12月25剛滿18歲的男孩,但是我還知道,適合15歲一。25歲的人穿。
⑩ 民國大學生都穿什麼樣的校服
說起民國校服,大家第一影響肯定是影視劇裡面的形象,那真實的民國學生穿得校服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及日本,學生穿校服已有近200年的歷史了。中國自上世紀20--30年代部分學校及洋學堂中也開始規定學生必須穿統一的校服(主要是受了西方的影響)
一百年前,校服是社會進步的象徵;一百年後,校服是社會爭論的話題。今天和以後,校服代表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或許是次要的,重要的應該是校服本身的品味。
在1929年,中華民國定都南京之後,是年的4月16日曾公布了《服制條例》,對男女禮服、制服做出規定女性禮服有兩種,一是藍色長袍,齊領,前襟右掩,長至膝與踝的中點;類似於這樣
二是襖與裙,襖為藍色,長僅過腰,袖長剛過肘,裙為黑色,長及足踝。類似於這樣
後來為了方便開始流行是上衣下裙,一雙黑色牛筋底布鞋,還有緊緊貼在雙腿的白色長筒襪,常被稱為「五四裝」。
看那我們來看看一代才女林徽因和她的表姐妹們,她們穿的是北京培華女子中學的校服
再到後來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女性開始注重曲線美,原為滿族服飾的旗袍,因其製作時打得腰褶和胸褶能夠勾勒女性的身材曲線,逐漸受到大學女生的喜愛,在大學校園里流行開來。
1948年,北京清華大學,當時大學生穿著校服參加體育活動,充滿了青春和活力。
而男生的校服基本上沒什麼變化,多為改良版的中山裝,直直的翻領依偎在脖頸四周,利落、剛毅,翻蓋口袋分列兩側,成為民國學生的標配。
再到後來,為了體現艱苦樸素的精神,我們熟悉的經典款式,白襯衣配藍褲的校服開始流行(哈哈,開不開心)
時代在進步,在那個中西文化碰撞最激烈的時代,個人認為民國時期的校服真正反應了學生時代該穿的服裝,朴實,大氣,端莊得體,不知道大家是什麼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