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人死了穿什麼衣服
家人去世穿衣服顏色 家人去世穿衣服顏色,一般在,民間的傳統種中,無論是紅白喜事,穿衣服都有一些規定,不能能犯了忌諱,如果犯了忌諱是會遭殃的,那麼家人去世穿衣服顏色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呢? 家人去世穿衣服顏色1 一般穿白色或黑色的衣服,傳統的服裝類型為孝服。 孝服是居喪期穿的白布或麻布喪服(中國)或黑衣(西方);亦指指為尊長含掘服喪的時期。孝服在浙江一帶稱為「孝衫」,自古以來,"喪必有服,所以為至痛飾也,故曰弊游戚容稱期服。 孝服傳統禮儀是根據喪服的質料和穿喪服的時間長短,來體現血緣關系的尊與卑、親與疏的差異的。服制不是某一家族規定的,更不是哪一村社規定的,它是封建時代法律所定,我們現在所衍傳的服制是大明禮律,這些東西早已成為一種民族文化和傳統。 去世葬禮注意事項 1、參加葬禮時,尤其是在最後遺體告別、屍身開光時,氣場虛弱、膽小的朋友,還是別看為佳,這是最好的迴避方法。 2、參加葬禮時,喪家帶孝人,如不小心丟失、破損孝布、孝牌、青紗者,均不可補替,更不可刻意丟失破損。 3、參加葬禮時,喪家帶孝人,一定要按照長幼順序帶好自己的孝布、孝牌和青紗,萬不可錯帶、混帶,以免沖撞呼氣煞神。 4、參加葬禮時,尤其是設有賬房的.喪家(即設有專門收取葬禮禮金之地),喪家務必要先行拿出紅包(過百即可)壓在賬房處,方可開始收取記錄禮金。 家人去世穿衣服顏色2 壽衣是棉衣 ,是因為民間相傳死後為鬼,鬼生活在陰間地府,暗無天日,陰風陣陣,為亡者穿上棉衣,再供食品老人死後剪頭對誰不好,是希望亡者在陰間能吃飽穿暖之意。 漢族民間辦喪事的風俗,要為亡者穿壽衣,上香上供,選利葬吉日下葬,還要做七個七,民間相傳77共49日內,死者的靈魂還會回來,49日後就會喝迷魂湯投胎而去。 中國的傳統喪葬文化非常講究壽終正寢的。在病人生命垂危時,親屬要給他脫穿戴好內外新衣;否則,就是"光著身子走了",親屬會感到十分地遺憾和內疚。病人在咽下最後一口氣前,親屬們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間的靈床上,守護他度過生命的最後時刻,這叫做"挺喪"。 在彌留時刻,死者須穿上壽衣。在北方漢族的習俗里,貼身穿白色的襯衣襯褲,再穿黑色的棉衣棉褲,最外面套上一件黑色的長袍。整套服裝不能夠有扣子,而且要全部用帶子系緊,這樣做是表示"帶子",就是後繼有人的意思。在死者的頭上要戴上一頂挽邊的黑色帽,帽頂上縫一個用紅布做成的疙瘩老人死後剪頭對誰不好,用來驅除煞氣,人們認為這樣做對子孫是吉祥的。 守孝不能穿什麼顏色的衣服 守孝不能穿鮮艷顏色的衣服,如:紅色、黃色、綠色等。守孝一般穿白布或麻布喪服。孝子穿的是用粗棉布做的有帶無扣的白上衣、白褲子,且製作時不能用剪子剪,只能用手撕。此舉一是畏忌剪斷後代的根苗,二是為了體現失去親人後撕心裂。。。 守孝期間有哪些不宜? 一、逝者安葬的禁忌1、逝者的服裝忌諱用緞子面料老人們習慣把去世後穿的衣服稱為「壽衣」,過了六十歲後就有老人開始准備壽衣了。壽衣的件數、質地都是很有講究的。件數一般是五、七、九等單數,而不會是雙數;材質上則多用綢子。。。 家裡老人剛去世有什麼禁忌? : 1。家裡老人剛剛去世,我們就不要去別人家串門了 2。家裡老人去世不要穿紅色衣服,這是白事,不是紅事 3。家裡老人去世,我們也不要太過於傷心,因為人死不能復生。 父母這樣的親人去世,多久不能穿紅色系的衣服? 古代為父母守孝的時間為三年,民間如今也是這種觀念,三年內不穿紅色的衣服,不僅衣服不穿紅,春聯三年內也不貼紅對聯的。 三年之孝,春秋之時已為通禮。孔子說: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 家裡有人去世多久不能穿紅色衣服?還有什麼規矩呢? 家裡有人去世多久不能穿紅色衣服,古時帶孝三年,現在帶孝三天,圓完墳即可,其他免除不講究。 老人去世的衣服有什麼講租老銷究 一般都有那種火葬場裡面一條龍服務的,應該會給去世的人穿壽衣,沒太多講究,其他人穿戴深色服裝(以表尊重),壽衣可以自己去買 父親去世子女忌諱穿什麼衣服 紅衣服 紅衣服最好在結婚壽辰時穿,去世應穿白色 黑色或其他深色衣服 老人去世後要戴孝多久 古制: 兒子 ---三年;孫子 -- 百日;曾孫 -- 三十 日;重孫 -- 七日 日;玄孫 -- 三日。再下一輩就不帶孝了,叫做 「出五服」。 現在嘛,無所謂。只要老人在世時,兒女盡到了孝順,照顧好生活,得到了幸福晚年,就行了。不要對老人 「活著不孝,死了亂叫」 ,就是大孝子。 老人去世後什麼顏色的衣服不能穿 紅色的,還有綠色的,甚至有的地方認為綠大於紅。 老人去世不能燒的衣服 老人去世,打包裹的衣服不能燒的,有格子的衣服,格子衣服燒了對後代子孫不好,還有黑色的衣服說去世老人背不動的。 家人去世穿衣服顏色3 一、逝者安葬的禁忌 1、逝者的服裝忌諱用緞子面料 老人們習慣把去世後穿的衣服稱為「壽衣」,過了六十歲後就有老人開始准備壽衣了。 壽衣的件數、質地都是很有講究的。件數一般是五、七、九等單數,而不會是雙數;材質上則多用綢子,因為「綢子」和「稠子」諧音,寓意後世兒孫多子,而忌諱用緞子,因為「緞子」與「斷子」諧音。 2、棺木忌諱用柳木 棺木忌諱用柳木,相傳是因為柳樹不結籽,擔心會絕後。 二、葬禮的日期忌諱選在重喪日 重喪,(音CHONGSANG),重,重復,雙重之意,意思是不止一起喪事,指的是一個人去世後近則百日內,遠則一年左右,家人或者親戚中又有人相繼去世的情形。 習俗講究,舉行葬禮的日子一定要避開重喪日,以免家中再發生親人去世的情形。 三、熱孝期間忌諱走親訪友,尤其是參加喜事 直系親屬去世一百天內,最好在家守孝,除非必須,不要外出旅遊、探親訪友等,以免將自身的悲傷氣息帶給他人。 尤其是婚禮、開業、慶賀小寶寶出生等喜事,最好不要參加。 四、守孝期間,子女忌穿紅帶綠 守孝期間,古代的子女講究披麻戴孝,百日內穿白色的孝服;百日之後,穿黑色、藍色等暗色的衣服來守孝,忌諱穿紅戴綠,濃妝艷抹。 現代社會,雖然因為工作生活等原因,很多朋友不穿那麼長時間的孝服,而用佩戴「孝」字以代替;但是,還是不可穿紅帶綠。 五、守孝期間,子女忌參加娛樂活動 古時候父母去世,子女要一般要守孝三年,在這三年守孝期間,不可以舉行婚嫁之事,也不得舉行吉慶之事。 古代講究「以孝治天下」,做官的人,不論官做得多大,父母去世後,都要請假回祖籍守孝,稱為「丁憂」。如果官員不回鄉守孝,就可能受到御史彈劾,受到處分,嚴重者甚至會永不錄用。 如果官員在丁憂期間,有嫁娶、生子、分家、作樂等行為,都被視為不孝,也是會受到彈劾的。 現代社會,很多人們將守孝時間縮短,為一年甚至更短,但是都忌諱子女尋歡作樂。 六、直系親屬去世第一年,春節門前忌貼紅對聯 過年貼紅對聯是我國大多數地區的習俗。 但如果家中有直系親屬去世,第一年春節,門前是忌諱貼紅對聯的。
Ⅱ 天津老例里公公去世媳婦要穿哪個大白褲子嗎頭上帶的哪個叫什麼啊
因家陸孫庭信仰、以往慣例、原籍鄉俗等而異.如你所說的那種大白早運鏈褲子叫孝袍子.頭上的帶子叫孝箍,孝箍環繞頭部而披於身後.如婆婆仍健在則孝箍的兩個末端一定不要一般齊.公公去世要左端長於悄清右端,如婆婆去世則反之(否則會被人恥笑).
Ⅲ 去世的人穿什麼衣服
問題一:給去世的人穿什麼衣服好! 壽衣啊 還能穿什麼
問題二:五十多歲的人去世該穿什麼衣服 壽衣店有賣各種服裝,適合各年齡段的,而且是從內到外,全套的。
問題三:去世的人穿衣服有講究嗎?應該穿幾件? 分多大年齡,比如說70―80的就應該穿傳統的,也就是五件,襯衣襯褲,棉襖棉褲,棉袍,女的穿斗篷,被褥,頭腳枕,鞋,帽子,吉祥物,也就是腰帶,腿帶,絆腳絲,元寶,錁子,口鈴,蒙臉布襪子。
關於壽衣的件數問題,說道很多,各有各的不同。一般壽衣都是以奇數為准。但是南方部分地區是取偶數的。也就是常說的八件套。從傳統上來講,壽衣是根據親人的年齡,屬相,來確定壽衣的件數,以及顏色花紋。古時候,皇帝駕崩,壽衣是15件套,就是9領5腰加披風(也是寓意九五之尊。);王室貴族是13件套,大臣是11件套,富貴人家是9件套,布衣是7件套。花紋上,皇帝是祥雲騰龍,王室是蛟龍,大臣是青蟒,草民多以花草為主。且件數和圖紋不得逾越,也就是說,是什麼品級的,就穿多少件數,和選什麼圖紋,可少,不可多
問題四:急!!中年老人去世時,應給去世的老人穿什麼衣服,有什麼講究?? 一般都有那種火搜信葬場裡面一條龍服務的,應該會給去世的人穿壽衣,沒太多講究,其他人穿戴深色服裝(以表尊重),膽衣可以自己去買
問題五:人死的時候,親人所穿的衣服叫什麼 叫孝服、也叫喪服。披麻戴孝,就是說這個
問題六:為什麼人死了穿一種特別的服裝而不是隨便穿什麼的 對先人的尊重
要是穿上了壽衣就一定是道教的葬禮了。
道教認為,死亡只是一個開始。人體只是一個軀殼。而寄居在這個軀殼裡面的就是靈魂。人死,意味的只是靈魂離開軀殼,去另一個世界。而陪握那個世界就是靈界。
壽衣只是一個形式,只是一個象徵,只是為了讓別人能夠清楚的認知一個事實――死亡。喪禮就像是一個餞別禮,是我們還活在這個世界的人對一個要去另一個世界的人最後的懷念。
Betty 2011年10月
其他回答(3)
表示尊敬
第二種說法…中國的習慣,人死了要將身體洗凈,然後穿上新的干凈的衣服,也就是穿上壽衣。在閩南一帶,在給死人穿壽衣時,老人的親屬要先來個象徵性的試穿。試穿之後用一根沒有秤錘的秤來秤一下,並在人面前說一句:「這是子孫用錢買來的。」表示子孫的孝心。
死人穿的壽衣通常都是奇數的,上下相差二,如上七下五或上九下七,最多是上十一下九,即穿十一件上衣,九條褲子(女的可用裙子代褲)。夭壽者,亦即不到五十多歲而死的人,一般只能穿三件。死者的年齡愈大,愈可多穿,表示有福有壽。
老人死了為什麼要穿那麼多的衣服呢?這因為,過去人死了總是先裝在棺材裡,而棺材往往要在家裡停放一些時候。大體死者年歲愈大的停放時間愈久。有的因為墳地未選擇好,一時無法安葬,一直放在家裡停幾年的都有。這就必然出現一個問題,棺材裡面的屍體久了會腐爛,會流出液體來,並還可能透過棺材滲漏出來。為了防止滲漏,除了在棺村裡面放上草木灰、草紙一類吸水的東西,還要多穿衣服,亦為了能吸水分。人的內臟在上身,腐爛時水分比下身更多些,因此上身要比下身多穿些。夭壽者通常在死後很快埋葬入土,所以可以少穿衣服。後人相襲成俗,一直沿用下來。
如今所謂壽衣,或說原是明代一般人平時穿用的衣褲,後來因清朝統治者不讓 *** 穿明代的服裝,人們只好改變原來的習慣。據說有人向清 *** 提出「生變死不變」的要求。即生時穿清朝的衣服,死時穿明代的衣服。清 *** 見民眾要求強烈,只好答應下來,於是...
問題七:給去世的人穿衣服好不好 一般來說似乎沒有這種忌諱。
基本上感覺自己注意衛蘆漏慶生的話沒什麼影響的。
而且按照老理,如果不是親近的信得過的人,也不能讓幫這種忙,本來整理遺容、穿上裝裹這些基本上應該是本家人做的事情。
不過按照傳統,當然也不能老做,如果不是吃這碗飯的話,偶爾為之應該也算是積德了
以上僅供參考
問題八:死了人穿什麼衣服 壽衣!
現代社會嘛,死人穿上正裝或者他生前最喜歡穿的衣服都行的
問題九:活著的人穿死去人的衣服可以嗎? 死者為大,按攻中國人的思想是忌諱的。不過看個人的思想層次了,其實從科學上講沒有什麼問題,只是自己能接受就好啦。
問題十:家裡親人去世不該穿什麼顏色衣服 *** 鮮艷顏色和圖案的衣服,以黑白灰為主
Ⅳ 壽衣七件都是什麼
是衾、壽衣、壽帽、壽鞋、壽襪、壽枕、壽被。
1、衾:裹屍的包被,形似斗篷,以綢、緞面料織成,綉以花卉、蟲魚、壽星等吉祥圖案,穿在逝者的最外層。
2、壽衣:壽衣包括衣、褲、裙。衣有長衫、短襖、馬褂、旗袍等,並有內衣、中衣、外衣之分,褲和裙皆有長、短及各類中西不同款式。
3、壽帽:壽帽又稱壽冠。男的一般用禮帽、便帽,也有戴傳統的清朝瓜皮帽的;女的特別是我國南方的老年婦女,常戴蚌殼式絨帽,有"老夫人"相,但不適合中青年女性。
4、壽鞋:壽鞋一般是中式布鞋或西式皮鞋。
5、壽襪一般為棉布襪。
6、壽枕:以紙、布做成。按傳統習俗,頭枕飾有雲彩,腳枕為兩朵蓮花,諺曰:"腳踩蓮花上西天"。
7、壽被:壽被是一種蓋在逝者身上的狹長小被,處於最外層,以布、緞作為面料,上綉星、月、龍、鳳等圖案。
(4)老人死時穿的褲子叫什麼擴展閱讀
現代壽衣
滿族入關後,於順治元年(1644年)厲行「改冠易服」法令,有些鄉間百姓,因不知法令,偶爾穿著明代服裝進城,大多被剝得全身精光,咸以保全性命為幸。
因為清朝初年的剃發易服,漢族和部分少數民族被迫改穿滿族服飾(即現代唐裝馬褂),久而久之滿族唐裝馬褂也逐步擴展到生活各個方面,成為現代壽衣的標准形式。
大多綉五蝠捧壽圖案。壽衣顏色,一般為藍、褐色,年輕婦女用紅、粉或蔥白色。此外,還配以被褥,通常鋪黃、蓋白(意為鋪金蓋銀),被面常綉「八仙」。少數鄉村還沿用這類壽衣,但多數農村和城市移風易俗,辦喪事一般給死者穿整齊干凈的日常生活服裝,習慣上仍稱壽衣。
Ⅳ 壽衣有哪七件
壽衣包括1內衣2外衣和3中衣4帽子5鞋6襪子7墊蓋被
內衣,壽衣當中沒有內褲、背心以及紋胸等,貼身內衣只有襯衣和襯褲,並且不區分男女,只有大中小號的不同。內衣沒有扣子,襯褲沒有松緊帶,都是用兩根飄帶。中衣,受儒家文化的影響,為了表示對逝者;厚葬;。因此無論冬夏,中衣都要選用棉製的衣褲。外衣,外衣包括上衣和褲子兩個部分。因為是壽衣中的外層,通常要求配套使用。
服兩種。常服與活人衣服大體相同,只是沒有鈕扣。為了不改變上衣的式樣和美觀的需要,將鈕扣縫在上衣的外擺上作為裝飾,而使用魔術搭扣。常服有男女之分。男式服裝通常為中山裝、人民裝、西裝等。女式常服的式樣不多,常見的有西裝,用平領、立領來區別不同。傳統外衣的種類也很多,漢式對襟外衣、滿式大襟外衣都是常見的式樣。值得注意的是,傳統壽衣是外衣僅有上衣,不配褲子。外套是壽衣的最外層,也有常服與傳統壽服之分。常見的外套有風衣、長袍、斗蓬等。其中斗蓬是女式專用外套。
壽衣的穿著順序
首先就是要趁著人的體溫沒有消失,身體沒有僵硬之前把壽衣穿上,在穿壽衣之前,要先洗澡,所謂的洗澡,主要就是要擦身體,讓其乾乾凈凈離開。在洗澡的時候,一般死者為男性,則由家中男性洗澡,一般選擇長子,要是死者為女性,一般選擇女性洗澡,這都是有規矩的,不能越禮。
洗完澡之後,才將壽衣一件一件穿上,一般是先將逝者私處用被子蓋上,將褲子先穿上,把襪子穿上,在穿鞋然,寓意讓逝者根基牢固,然後再將褂子穿上,壽衣穿上之後,把壽帽戴上,壽被蓋上,隨後即可送去火化場了,當然以前不火化的時候就是放進壽木里邊即可了。
Ⅵ 人死後如何穿衣
穿壽衣又叫做小斂,穿壽衣其實也有好多講究,並不是隨便亂穿,壽衣的件數穿多少件都是有嚴格的規定的,人死後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凈身,也就是家屬把死者的身體清洗干凈,清洗干凈後穿上壽衣,有的地方會清洗干凈後用被子蓋上一定時間後才穿壽衣,有的地方清洗擦拭乾凈後當時就穿上壽衣。
地方風俗習慣的不一樣,穿壽衣也叫入殮屬於小斂,壽衣的穿著都是按照唐裝的比較多,只有少數有身份地位的老人會穿黑色中山裝這種壽衣,民間絕大多數都是明裝居多,也有一些清朝晚期款式的壽衣,大多數以黑色以及棕色暗紅色為主,根據不同地方風俗來看待。
一些地方在給老人穿壽衣之前先由兒女先試穿,然後用一桿沒有枰錘的枰來枰一下,用來表示子孫的孝心,穿壽衣通常用奇數,上面比下面多二,也就是上下都是對單數,通常是三,五,七,九,十一,最高只能穿十一件壽衣,十一件衣服九件褲子,九件衣服就穿七件褲子以此類推。
五十歲之前死的人稱為天壽,所以只能穿三件壽衣一件壽褲,死的人年齡顫數越大就穿得越多,表示一種福分,為什麼要穿那麼多壽衣,其實是有科學解釋的,因為一些年齡越大的人死了停屍的時間越長,屍體停放久了會流出液體,衣服穿多了可以吸收這些液體。
天壽的人為什麼穿的少,原因就是天壽死亡的人一般都是非正常死亡,對於這種情況家屬是非常傷心的,這種天壽的死人基本上不可以在家裡面停屍太久,基本上都是停屍一天左右就會下葬,所以壽衣也不用多穿,而且因為天壽是不吉利的,壽衣不能多穿,多穿是代表福分,天壽是短命鬼不是福分,所以不能多穿壽衣。
壽衣的材料也很有講究,不能用皮毛和綢緞來做,因為害怕來世變成野獸以及斷子絕孫,通常的壽衣都是用娟棉製做,就是眷戀和緬懷的意思,穿壽衣喜單忌雙,通常情況下大多數都是上五下三,年齡大一些的才會穿上七下五,或者上九下七,只有特殊年齡過百和特殊身份地位的人才能穿上十一下九。
整個穿壽衣的過程都是在凈身後在靈床上進行,由兒女親自動手,死者為男性由兒女進行清洗和穿衣,死者為女性通常由女兒與兒媳清洗和穿衣,這些可不能亂,也有一些特殊的不一樣的地方做法晌兄不一樣,反正千奇百怪的穿衣方式和件數都相差很大,其實並沒有統一的標准,但是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死者穿壽衣是不能露手出來。
人死後如何穿衣,我之前確實不知道。
2017年,我姐因病去世了,生前從醫院轉回家裡後,就靠氧氣維持著最後一口氣,過完年後,狀況越來越差,我外甥就給我打電話,說要備壽衣,被我罵了一頓。
我們那的規矩,人沒死是不能穿壽衣的,其實是接受不了這個現實,捨不得我姐離開,因為是最疼愛我的姐姐,罵了之後,我外甥就和我解釋,他也不願意,但奶奶說,如果哪天升天了,再去買就來不及了,有時辰規定,死者為大,還是要提前准備的,只是死後再穿身上,要娘家舅舅同意,不得已忍痛答應了,外甥就買了一套最好的壽衣。
正月十二,我姐去世了,她的兒媳和妯娌幫她沐浴更換壽衣,並請人化了妝,我們去的時候,姐姐已經打扮好放在床上了,看到姐姐安詳的躺在床上,那時的悲痛無法想像,只知道自己一直再哭。
出殯後,在她家收拾姐姐遺物的時候,她婆婆特意給我解釋了,提前備壽衣和死後,依時辰穿壽衣的用意,大部分是迷信的說法,有一種說法還是有科學依據。
確認歸天後,這時身體還是比較柔軟,各個關節還可以活動,一個小時內清洗身子和穿壽衣,是最合適的時辰,等死者僵硬了,在移動人體,就會將手腳弄斷,作為家人肯定是不願意的,再說人沒生命後,就沒了任何動作,這時會很陰沉,沒幾個人幫忙,是沒辦法沐浴更換衣服的,而且死者從里到外要穿四五層的衣服,還要擦拭死者嘴角和鼻孔流出的液體,所以,人死後穿衣服也是很講究的,給死人穿衣服也是很瘮人的,除了最親的家人和殯儀館的專業人員,是沒人願意做這個事情的。
也希望這種問題,以後還是不要問為好。
生老病死,都是無法避免的,即便不想面對,但還是要面對。
2018年12月28日,那天還在上班,下午三點多舅舅打電話給我,跟我說我姥姥可能不行了,讓我趕快帶著我媽回去,我請了假,然後開車就往家跑,工作單位距離公司大概十公里,出發前,給愛人打電話,讓趕快給母親收拾收拾,回姥姥那(母親2017年得了腦出血,行動不便,與我和愛人生活在一起),我沒敢說人不行了,只說病了,我怕母親受到刺激,血壓再升高,其實我心宴洞襲里是清楚的,我也知道自從我母親得了腦出血以後,姥姥慢慢的就開始不認人了,屬於小腦萎縮,而且之前在舅舅家把胯骨摔斷了,導致一直無法行走,只能卧床,身體是一天不如一天,由於我要先回家接我母親和愛人,再去姥姥那,路上確實耽擱了一些時間,到了以後,樓下停了一輛挺大的麵包車,我沒注意看,以為是120急救車,等我上樓的時候,我看到堂姐哭著下來了,我瞬間就知道怎麼回事了,上樓以後,看到姥姥靜靜地躺在褥子上,是給過世的人鋪墊的那種褥子,壽衣已經穿好,就那麼靜靜地躺在那,屋裡好多親戚,眾人合力將姥姥從樓上抬到了樓下,抬上了靈車,母親的情緒很不穩定,一直在哭,我也不知道如何去安慰,畢竟那是我母親的母親,這種親情關系我很理解,到了醫院的太平間(姥姥是在舅舅家住,屬於一個小鎮,醫院是有太平間的,也就是那種停放遺體的地方),開始忙碌起來,購買各種物品,貢品,冥紙等,等一切都准備好,開始按輩分磕頭,燒紙,此時哭聲一片。我的眼淚根本止不住,在我記憶里,姥姥對我一直很好。當天晚上,要在靈柩前燒香,香不能斷,長明燈不能滅,所以要有人守靈,我把愛人和母親送回家,我跟母親說,你身體不好,晚上我代替你給姥姥守靈,送到家我就返回醫院,晚上說不害怕不太現實,但畢竟是親人,也沒有那麼害怕,心裡更多的是一種凄涼,人,這一生,匆匆而過,最後只剩下一把骨灰…
三天,匆匆而過,到了去火葬場那天,我是沉默的,我知道,一會兒到了火葬場,這輩子就再也看不到姥姥了,永遠!
現在火葬場也一切從簡,不像以前還有一個最後告別的儀式,將姥姥推進工作間門口,裡面出來了工作人員,對家人說,來看最後一眼吧,這個時候真的是哭聲一片,真的是最後一眼了,大約也就一兩分鍾,工作人員把紙棺的蓋子蓋上了,推進了工作間,等候室有一個屏幕,鏈接的監控器可以看到火化前和火化後的畫面,只能看到外面,我看到了姥姥躺著的紙棺被推進火化爐,大約半個小時,火化爐打開了,工作人員拉出了工作台,我看到的,只有一堆白骨,什麼都沒有了,真的是什麼都沒有了,舅舅把裝有看看骨灰的棺材抱起,一行車隊前往了墓地(不是公墓),一路基本沒有說話,所有人都沉默著,到最後舅舅鏟了一鍬土,蓋在了墓地里,幫忙的人開始填土,人,從離世,到火化入土,僅僅3天時間,細節我真的不願再回憶,有太多的遺憾,遺憾沒能在姥姥走之前看上一眼…
事後說起穿壽衣,舅舅說穿的很順利,由於姥姥之前把胯骨摔斷,導致卧床,腿也變形了,但是穿壽衣的時候,並沒有出現穿不上的情況,可能姥姥也不想讓子女難過吧。
總之,人走了,留下的只有記憶,等到這些有記憶的人也走了,那就是這個人真的走了……
願天堂沒有病痛,只希望您和外公在另一個世界,衣食無憂!
Ⅶ 老人在快去世時要穿上壽衣,「穿壽衣」的習俗是怎麼來的
這個習俗最初是源自人們認為,人死後只不過是拋棄了軀殼,以靈魂存活在世界上,而“壽衣”就是能夠被靈魂穿的衣服,一般的人類的衣服是沒有辦法被凳拿靈魂穿在身上的。其實道理很簡單,就是人們希望親人死後能夠有衣服穿,而不是裸奔。在古代迷信的觀念中,人們認為人死後,變成了“鬼”,也就是說換了中形態繼續存活在這個世界上。可是人和鬼是不同的,人類穿的野粗鏈衣服,鬼是無法穿的,但鬼難道都是裸奔的嗎?很明顯世人不這么認為,世人認為鬼也有衣服穿, 只不過穿的是“鬼衣”,既然如此,那自己的親人逝去的時候就不能裸奔,就必須穿著得體,所以就有了壽衣,因為人們認為壽衣是能夠被鬼魂穿戴起來的。
不過說到底這不過是人們的一種寄願罷了也有很多人是在死後才換上的壽衣。這個習俗其實在現代已經改變了,變成了給逝去的人化妝,哪怕是要進焚燒爐也得化妝,目的就是要讓已經逝去的人,體面一點。
Ⅷ 死去的人的該穿什麼衣服
人死了要將身體洗凈,然後穿上新的干凈的衣服,也就是穿上壽衣。在閩南一帶,在給死人穿壽衣時,老人的親屬要先來個象徵性的試穿。試穿之後用一根沒有秤錘的秤來秤一下,並在人面前說一句:「這是子孫用錢買來的。」表示子孫的孝心。 男式壽衣死人穿的壽衣通常都是奇數的,上下相差二,如上七下五或上九下七,最多是上十一下九,即穿十一件上衣,九條褲子(女的可用裙子代褲)。夭壽者,亦即不到五十多歲而死的人,一般只能穿三件。死者的年齡愈大,愈可多穿,表示有福有壽。 女式旗袍老人死了為什麼要穿那麼多的衣服呢?這因為,過去人死了總是先裝在棺材裡,而棺材往往要在家裡停放一些時候。大體死者年歲愈大的停放時間愈久。有的因為墳地未選擇好,一時無法安葬,一直放在家裡停幾年的都有。這就必然出現一個問題,棺材裡面的屍體久了會腐爛,會流 出液體來,並還可能透過棺材滲漏出來。為了防止滲漏,除了在棺材裡面放上草木灰、草紙一類吸水的東西,還要多穿衣服,亦為了能吸水分。人的內臟在上身,腐爛時水分比下身更多些,因此上身要比下身多穿些。夭壽者通常在死後很快埋葬入土,所以可以少穿衣服。後人相襲成俗,一直沿用下來。
如今所謂壽衣,或說原是明代一般人平時穿用的衣褲,後來因清朝統治者不讓漢人穿明代的服裝,人們只好改變原來的習慣。據說有人向清政府提出「生變死不變」的要求。即生時穿清朝的衣服,死時穿明代的衣服。清政府見民眾要求強烈,只好答應下來,於是明代服裝便成了死人的壽衣了,後來雖然清政府被推翻了,以明代衣服為壽衣的習俗卻一直傳下來。
大多綉五蝠捧壽圖案。壽衣顏色,一般為藍、褐色,年輕婦女用紅、粉或蔥白色。此外,還配以被褥,通常鋪黃、蓋白(意為鋪金蓋銀),被面常綉「八仙」。少數鄉村還沿用這類壽衣,但多數農村和城市移風易俗,辦喪事一般給死者穿整齊干凈的日常生活服裝,習慣上仍稱壽衣。
Ⅸ 親人過世穿什麼衣服
家人去世穿衣服顏色
家人去世穿衣服顏色,一般在,民間的傳統種中,無論是紅白喜事,穿衣服都有一些規定,不能能犯了忌諱,如果犯了忌諱是會遭殃的,那麼家人去世穿衣服顏色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呢?
一般穿白色或黑色的衣服,傳統的服裝類型為孝服。
孝服是居喪期穿的白布或麻布喪服(中國)或黑衣(西方);亦指指為尊長服喪的時期。孝服在浙江一帶稱為「孝衫」,自古以來,"喪必有服,所以為至痛飾也,故曰戚容稱期服。
孝服傳統禮儀是根據喪罩運服的質料和穿喪服的時間長短,來體現血緣關系的尊與卑、親與疏的差異的。服制不是某一家族規定的,更不是哪一村社規定的,它是封建時代法律所定,我們現在所衍傳的服制是大明禮律,這些東西早已成為一種民族文化和傳統。
去世葬禮注意事項
1、參加葬禮時,尤其是在最後遺體告別、屍身開光時,氣場虛弱、膽小的朋友,還是別看為佳,這是最好的迴避方法。
2、參加葬禮時,喪家帶孝人,如不小心丟失、破損孝布、孝牌、青紗者,均不可補替,更不可刻意丟失破損。
3、參加葬禮時,喪家帶孝人,一定要按照長幼順序帶好自己的孝布、孝牌和青紗,萬不可錯帶、混帶,以免沖撞呼氣煞神。
4、參加葬禮時,尤其是設有賬房的.喪家(即設有專門收取葬禮禮金之地),喪家務必要先行拿出紅包(過百即可)壓在賬房處,方可開始收取記錄禮金。
壽衣是棉衣 ,是因為民間相傳死後為鬼,鬼生活在陰間地府,暗無天日,陰風陣陣,為亡者穿上棉衣,再供食品老人死後剪頭對誰不好,是希望亡者在陰間能吃飽穿暖或大之意。
漢族民間辦喪事的風俗,要為亡者穿壽衣,上香上供,選利葬吉日下葬,還要做七個七,民間相傳77共49日內,死者的靈魂還會回來,49日後就會喝迷魂湯投胎而去。
中國的傳統喪葬文化非常講究壽終正寢的。在病人生命垂危時,親屬要給他脫穿戴好內外新衣;否則,就是"光著身子走了",親屬會感到十分地遺憾和內疚。病人在咽下最後一口氣前,親屬們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間的靈床上,守護他度過生命的最後時刻,這叫做"挺喪"。
在彌留時刻,死者須穿上壽衣。在北方漢族的習俗里,貼身穿白色的襯衣襯褲,再穿黑色的棉衣棉褲,最外面套上一件黑色的長袍。整套服裝不能夠有扣子,而且要全部用帶子系緊,這樣做是表示"帶子",就是後繼有人的意思。在死者的頭上要戴上一頂挽邊的黑色帽,帽頂上縫一個用紅布做成的疙瘩老人死後剪頭對誰不好,用來驅除煞氣,人們認為這樣做對子孫是吉祥的。
守孝不能穿什麼顏色的衣服
守孝不能穿鮮艷顏色的衣服,如:紅色、黃色、綠色等。守孝一般穿白布或麻布喪服。孝子穿的是用粗棉布做的有帶無扣的白上衣、白褲子,且製作時不能用剪子剪,只能用手撕。此舉一是畏忌剪斷後代的根苗,二是為了體現失去親人後撕心裂。。。
守孝期間有哪些不宜?
一、逝者安葬的禁忌1、逝者的服裝忌諱用緞子面料老人們習慣把去世後穿的衣服稱為「壽衣」,過了六十歲後就有老人開始准備壽衣了。壽衣的件數、質地都是很有講究的。件數一般是五、七、九等單數,而不會是雙數;材質上則多用綢子。。。
家裡老人剛去世有什麼禁忌? :
1。家裡老人剛剛去世,我們就不要去別人家串門了
2。家裡老人去世不要穿紅色衣服,這是白事,不是紅事
3。家裡老人去世,我們也不要太過於傷心,因為人死不能復生。
父母這樣的親人去世,多久不能穿紅色系的衣服?
古代為父母守孝的時間為三年,民間如今也是這種觀念,三年內不穿紅色的衣服,不僅衣服不穿紅,春聯三年內也不貼紅對聯的。 三年之孝,春秋之時已為通禮。孔子說: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
家裡有人去世多久不能穿紅色衣服?還有什麼規矩呢?
家裡有人去世多久不能穿紅色衣服,古時帶孝三年,現在帶孝三天,圓完墳即可,其他免除不講究。
老人去世的衣服有什麼講究
一般都有那種火葬場裡面一條龍服務的,應該會給去世的人穿壽衣,沒太多講究,其他人穿戴深色服裝(以表尊重),壽衣可以自己去買
父親去世子女忌諱穿什麼衣服
紅衣服 紅衣服最好在結物團梁婚壽辰時穿,去世應穿白色 黑色或其他深色衣服
老人去世後要戴孝多久
古制: 兒子 ---三年;孫子 -- 百日;曾孫 -- 三十 日;重孫 -- 七日 日;玄孫 -- 三日。再下一輩就不帶孝了,叫做 「出五服」。 現在嘛,無所謂。只要老人在世時,兒女盡到了孝順,照顧好生活,得到了幸福晚年,就行了。不要對老人 「活著不孝,死了亂叫」 ,就是大孝子。
老人去世後什麼顏色的衣服不能穿
紅色的,還有綠色的,甚至有的地方認為綠大於紅。
老人去世不能燒的衣服
老人去世,打包裹的衣服不能燒的,有格子的衣服,格子衣服燒了對後代子孫不好,還有黑色的衣服說去世老人背不動的。
一、逝者安葬的禁忌
1、逝者的服裝忌諱用緞子面料
老人們習慣把去世後穿的衣服稱為「壽衣」,過了六十歲後就有老人開始准備壽衣了。
壽衣的件數、質地都是很有講究的。件數一般是五、七、九等單數,而不會是雙數;材質上則多用綢子,因為「綢子」和「稠子」諧音,寓意後世兒孫多子,而忌諱用緞子,因為「緞子」與「斷子」諧音。
2、棺木忌諱用柳木
棺木忌諱用柳木,相傳是因為柳樹不結籽,擔心會絕後。
二、葬禮的日期忌諱選在重喪日
重喪,(音CHONGSANG),重,重復,雙重之意,意思是不止一起喪事,指的是一個人去世後近則百日內,遠則一年左右,家人或者親戚中又有人相繼去世的情形。
習俗講究,舉行葬禮的日子一定要避開重喪日,以免家中再發生親人去世的情形。
三、熱孝期間忌諱走親訪友,尤其是參加喜事
直系親屬去世一百天內,最好在家守孝,除非必須,不要外出旅遊、探親訪友等,以免將自身的悲傷氣息帶給他人。
尤其是婚禮、開業、慶賀小寶寶出生等喜事,最好不要參加。
四、守孝期間,子女忌穿紅帶綠
守孝期間,古代的子女講究披麻戴孝,百日內穿白色的孝服;百日之後,穿黑色、藍色等暗色的衣服來守孝,忌諱穿紅戴綠,濃妝艷抹。
現代社會,雖然因為工作生活等原因,很多朋友不穿那麼長時間的孝服,而用佩戴「孝」字以代替;但是,還是不可穿紅帶綠。
五、守孝期間,子女忌參加娛樂活動
古時候父母去世,子女要一般要守孝三年,在這三年守孝期間,不可以舉行婚嫁之事,也不得舉行吉慶之事。
古代講究「以孝治天下」,做官的人,不論官做得多大,父母去世後,都要請假回祖籍守孝,稱為「丁憂」。如果官員不回鄉守孝,就可能受到御史彈劾,受到處分,嚴重者甚至會永不錄用。
如果官員在丁憂期間,有嫁娶、生子、分家、作樂等行為,都被視為不孝,也是會受到彈劾的。
現代社會,很多人們將守孝時間縮短,為一年甚至更短,但是都忌諱子女尋歡作樂。
六、直系親屬去世第一年,春節門前忌貼紅對聯
過年貼紅對聯是我國大多數地區的習俗。
但如果家中有直系親屬去世,第一年春節,門前是忌諱貼紅對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