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族戴冠、弁、冕。
冠:貴族男子所戴的普通帽子。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是成人的標志,是貴族男子的常服。該戴冠而不戴的,是不合禮的。有人為了合乎禮,甚至獻出生命。《左傳.哀公十五年》記載衛國內亂,子路用以系冠的纓被人砍斷,他放下武器結纓,並說:「君子死,冠不免。」結果被人砍死。古人又有免冠謝罪之說,摘去冠,表示自己有過錯,情同罪犯,自降身份。冠是貴族成年所必戴,所以也就成了達官貴人的代稱。李白《古風》:「路逢斗雞者,冠蓋何輝赫。」與童子對舉,則冠強調的是成年人。《論語.先進》:「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而弱冠一詞,則指剛剛進入成年。冠的作用主要是被頭發束住,同時也是一種裝飾。冠圈的兩旁有絲繩,用來在下巴上打結,將冠固定在頭頂上,這兩根絲繩就是纓。戴冠前要將頭發盤在頭頂上打成髻,用纚(xǐ,或寫作縰,是一塊黑色的帛)把發髻包住,然後再戴冠。戴上冠後,還要用笄(jī,先秦叫笄,漢代以後叫簪)左右橫穿過冠圈和發髻再加以固定。女子不戴冠,只用笄或簪固定發髻。後來固定冠冕的叫衡笄,只固定頭發的叫發髻。杜甫《春望》:「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發笄尖的一端分作兩股,形狀像叉子,叫做釵。古代不戴冠的有四種人:小孩、平民、罪犯、異族。
弁:有皮弁、爵弁之分,是貴族戴的比較尊貴的帽子。皮弁有白鹿皮製作,由幾塊拼接而成,樣子類似現在的瓜皮帽。爵弁是紅中帶黑的弁,因其顏色與雀頭相似而得名,其樣子大致與皮弁差不多。
冕:天子、諸侯、大夫的祭服。《說文》:「冕,大夫以上冠也。」漢代以後只有皇帝才能戴冕有旒,冕旒一詞是皇帝的代稱。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Ⅱ 古代男人的帽子叫啥
1、脫帽,古時表示謝罪,後來表示敬意,叫 免冠。
2、丟掉烏紗帽,比喻自動辭去官職,叫 掛冠。
3、彈去帽子上的灰塵,比喻准備做官,叫 彈冠。
4、古代士以上戴冠,衣冠連稱,叫 衣冠。
5、舊時婦女出嫁時戴的帽子,叫 花冠。
6、古代士大夫帶的高帽,叫 峨冠。
7、古代讀書人戴的帽子,叫 儒冠。
8、古代希臘人用來授予傑出的詩人或競技優勝者的帽子,叫 桂冠。
Ⅲ 古代人把帽子叫什麼名字
帽,戴在頭上起保護、裝飾作用的製品。古稱頭衣。服飾的一種.下面由我給大家介紹古代人把帽子叫什麼名字吧,僅供大家參考。
古代人把帽子叫什麼名字
冠
古代貴族使用的束發物,先將長發綰起再用冠束住。冠初始時,主體只是一條冠梁,不寬而有褶,兩端連於冠圈,像弧形帶子從前向後覆發。冠圈兩旁有絲的纓帶,結於頦下。 秦漢以後,冠梁漸寬,與冠圈連成覆杯狀,其形制漸趨帽形。冠名目繁多,著名的有漢代 梁冠。
冕和弁
古代帝王、諸侯、大夫的 禮儀 用帽。冕是最尊貴的一種冠,冕上面有一幅長方形的版,稱?,?前沿掛一排串珠(稱旒)。周代天子十二旒,諸侯以下旒數各有等差。後來只有帝王戴冕,所以“冕旒”又作帝王代稱。弁分爵弁和皮弁。爵弁即無旒之冕。皮弁用白鹿皮做成,其縫合處名會。會有結飾,綴五彩玉石。
巾幘
束發裹額而具帽形的頭巾。西漢之前只為平民用,故有“士冠庶人巾”之說,顏色為黑或青。約東漢以後,貴族以幅巾裹發稱巾幘,因其前高後低而中間露發,恰可用於冠下。約從晉代開始,巾幘戴用時折出稜角,稱角巾或方巾,成為文人學士的象徵,後稱儒巾。隋代將巾幘定入輿服制度。唐宋元明各代,巾幘成為成年男子的普通用帽。其間唐代帝王始用的唐巾,宋代 文學家 蘇軾所創的東坡巾,明代開國皇帝 朱元璋命制的 四方平定巾,都是著名的巾幘品種。
襆頭
包頭的軟布。有四帶,二帶系腦後垂之,二帶反系頭上,令曲折附頂。襆頭始於北朝。隋以桐木作骨子,使頂高起。唐以羅代繒。皇帝用硬腳上曲,人臣則下垂。五代漸變平直。宋代襆頭有多種式樣,其直腳式樣不同階層都可戴用。
盔
古代的軍帽。又稱胄。古代以金屬或皮革製成,軍人作戰時戴,起防護作用。現代軍隊仍沿用,稱鋼盔。
古代人帽子的設計
造型設計
帽的整體外觀式樣設計。以頭型系列為標准或以人頭為基礎進行設計。帽的各部位尺寸與帽口成正比。帽的造型設計要求符合戴用對象的臉型,做到有蹺、有彎、有弧,帽檐頭門、耳扇要協調。造型結構應盡量避開直角、銳角,採用曲線以襯托頭型的 自然 曲線美。造型設計中盔頭製作特別重要。盔頭是制帽的專用工具、設計帽樣的試型依據,而且是用於盔整、整燙定型的重要設備。盔頭製作要以頭型為基準。盔頭的圍長應大於人頭的標准圍長,高度應大於人頭的標准高度,除盔頭的自身高度外,底部一般要加一個5~6cm高的盔座。
色彩和裝飾設計
是與造型設計相配合的設計環節。通常運用襯托、對比、點綴等方法,使材料、色彩、裝飾件與造型相適應,力求美觀。
樣板設計
即裁片樣板設計。是根據設計意圖,實現造型,從事批量生產,保證產品質量的重要設計環節。一般根據樣品或圖樣,按照標准頭型系列數據和頭型規律,打出標准樣板,並依照帽號要求進行擴縮號。
古代人帽子的材料
Ⅳ 古代人書生把帽子叫什麼呢
所謂:頂天立地,從頭開始。中國作為衣冠上國,向來講究衣冠不分家。首服也稱“頭衣”,泛指一切裹首之物。下面由我給大家介紹古代人書生把帽子叫什麼吧,僅供大家參考。
古代人書生把帽子叫什麼
書生的帽子:冠。
基本字義
1. 帽子:衣~。~戴。~蓋(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車蓋,借指官吏)。衣~楚楚。
2. 形狀像帽子或在頂上的東西:~子。雞~。樹~。~狀動脈。
詳細字義〈名〉
1. (會意。從“冖”( mì),用布帛蒙覆。從“元”(人頭),從“寸”(手)。意思是:手拿布帛之類的製品加在人的頭上,即“冠”。本義:帽子)
2. 同本義 [hat]冠,弁冕之總名也。——《說文》冠至尊也。——《禮記·問喪》緇布冠。——《儀禮·士冠禮》。注:“今小吏冠。”凡甸冠弁服。——《周禮·司服》怒發上沖冠。——《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新沐者必彈冠。——《楚辭·漁父》冠蓋相望,乘堅策肥。——漢· 晁錯《論貴粟疏》小民罷市,喪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夾岸。——《明史·海瑞傳》峨大冠,拖長紳者,昂昂乎廟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業耶?—— 明· 劉基《賣柑者言》
3. 又如:衣冠整齊;怒發沖冠;二十而冠;冠禮;冠巾;冠玉(帽子上裝飾的美玉。後多用來指代美男子);冠佩(帽子與佩玉。亦指官吏士紳);冠綬(禮帽與印綬)
4. 頂端 [cap] 。如:群芳之冠;冠石(以三石為足而聳立於地的大石)
5. 指突起像帽子的東西 [cap-like object]。如:樹冠;花冠;冠珥(太陽邊緣外面的發光氣團);冠銹病
6. 公雞頭上的肉瘤或高出的羽毛 [comb]
古代人帶帽子的象徵
帽子 傳說 是華夏始祖黃帝首先發明的。奴隸社會時期帽子一開始只是在官僚統治階層普遍使用,不是為了禦寒防暑,而是在於它的裝飾和標志作用,象徵著統治權力和尊貴地位。這時的帽子叫“冠”和“冕”,只有帝王和文武大臣才可以戴的,表示地位和權力的大小。帽子所形成一種科層官僚秩序,就是所謂的中國古代冠冕制度。作為統治階級內部地位和權力的象徵,帽子雖經歷朝代的轉變,但象徵標志一直沒有改變過,樣式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標志更加細化,更加精確,直到清朝結束,民國建立才被取消。帽子的起源和演變,完全體現出男人的社會權力和地位,以及這種 歷史 的發展和瓦解。 古代人帶帽子的起源
Ⅳ 如圖所示,請問這個古代人戴的帽子叫什麼
這叫峨冠,亦作峩冠,高冠。
有個成語叫「峨冠博帶」,意思是高帽子和闊衣帶,古代士大夫的裝束。後來人們用用「峨冠博帶」(高帽闊帶)比喻穿著禮服。
Ⅵ 古代書生戴的帽子叫什麼
書生的帽子:冠。
基本字義
1. 帽子:衣~。~戴。~蓋(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車蓋,借指官吏)。衣~楚楚。
2. 形狀像帽子或在頂上的東西:~子。雞~。樹~。~狀動脈。
詳細字義
〈名〉
1. (會意。從「冖」( mì),用布帛蒙覆。從「元」(人頭),從「寸」(手)。意思是:手拿布帛之類的製品加在人的頭上,即「冠」。本義:帽子)
2. 同本義 [hat]
冠,弁冕之總名也。——《說文》
冠至尊也。——《禮記·問喪》
緇布冠。——《儀禮·士冠禮》。注:「今小吏冠。」
凡甸冠弁服。——《周禮·司服》
怒發上沖冠。——《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新沐者必彈冠。——《楚辭·漁父》
冠蓋相望,乘堅策肥。——漢· 晁錯《論貴粟疏》
小民罷市,喪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夾岸。——《明史·海瑞傳》
峨大冠,拖長紳者,昂昂乎廟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業耶?—— 明· 劉基《賣柑者言》
3. 又如:衣冠整齊;怒發沖冠;二十而冠;冠禮;冠巾;冠玉(帽子上裝飾的美玉。後多用來指代美男子);冠佩(帽子與佩玉。亦指官吏士紳);冠綬(禮帽與印綬)
4. 頂端 [cap] 。如:群芳之冠;冠石(以三石為足而聳立於地的大石)
5. 指突起像帽子的東西 [cap-like object]。如:樹冠;花冠;冠珥(太陽邊緣外面的發光氣團);冠銹病
6. 公雞頭上的肉瘤或高出的羽毛 [comb]
旋見雞伸頸擺撲,臨視,則蟲集冠上,加丁不釋。——《聊齋志異·促織》
求採納為滿意回答。
Ⅶ 古代帽子別稱
古代中國那些喊不出名字的帽子都來數一遍
漢服資訊
2018-10-27
關注
古代中國那些喊不出名字的帽子都來數一遍
「冠」古代是頭上裝飾的總稱,用以表示官職、身份與禮儀之用。冠類在歷代的演變中從形式可分為冠冕、巾幘、襆頭、帽、盔,笠等,從身份也可分為帝王官吏、文人學士、武職將帥、後妃仕女,布衣、道釋等幾大類。
冠冕的形成據歷史資料及有關記載的推測:冠是古人根據自然界中鳥獸的頭形加以模仿、裝飾與改制而成。為了禮儀與裝飾,古人根據鳥獸的頭型改製成冠,將鳥獸的須胡改飾成纓與緌,這是古代冠的基本結構。並用簪貫插在發上使其穩定,用纓裝飾在冠上,用緌帶垂下使其牢固與美觀。冠的質料,在黃帝以前用皮革製成,以後多用布帛製成。(《群書考索》記有:黃帝以前以羽皮為之冠,黃帝以後則以布帛為之,飾以冠冕纓緌之做,皆有所象也。)
秦漢統一全國後,歷代的禮儀典制對冠式皆作具體的規定,以明其官職與品位,特別在漢高祖八年有「令嚴冠服之制」(見《漢書》漢高祖本紀的記載),這是對秦以前歷代紛亂的冠製作一統一的規定與定.制i以後歷代的冠制基本上是按漢制而沿襲下來,只作簡化與適當變換,到唐宋兩代,在禮儀典祭等大禮上,仍沿用漢制,只作適當修訂,但日常的朝事與公服,便服都被巾、襆頭與帽所替用。元代立朝建國後,據元史記載是綜合漢、唐,宋與遼金的冠服而制訂的,基本上是沿繼宋制,明代的禮儀大典仍採用前制,而日常朝事與公服則為折上巾,烏紗帽所替用
1. 小冠(也稱束髻冠)
2. 獬豸冠(也稱法冠)
3 .進賢冠(也稱儒冠)
4. 鶡冠(又稱武冠)
5. 高山冠
Ⅷ 請問明代男的戴在頭上的帽子叫什麼名字
明朝男的戴的那個叫方巾
Ⅸ 古代貴族男子戴的帽子又被稱為什麼
束發冠,古代冠的一種。 明劉若愚《明宮史》水集「束發冠」條雲:「其制如戲子所戴者,用金累絲造之,上嵌晴綠珠石。每一座有值數百金,或千餘金,二千金者。四爪蟒龍在上蟠繞,下加額子一件,亦如戲子所戴,左右插長雉羽焉。凡遇出外游幸,先帝聖駕尚此冠,則自王體乾起,至暖殿牌子止,皆戴之。各穿窄袖,束玉帶,佩茄袋、刀蛻,如唱《咬臍郎打圍》故事。惟塗文輔、高永壽年少相稱,其年老如裴--、史賓等戴之便不雅觀。」《紅樓夢》第三回寫寶玉頭上戴著束發紫金冠,齊眉勒著二龍搶珠金抹額。據此可知,寶玉的一身打扮,頗似明代少年公子極華貴的裝束。 明劉若愚 《酌中志·內臣佩服紀略》:「束發冠,其制如戲子所戴者,用金累絲造,上嵌睛綠珠石……四爪蟒龍在上翻繞。下加額子一件,亦如戲子所戴,左右插長雉羽焉。凡遇出外游幸,先帝聖駕尚此冠。」《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七星壇]上一層用四人,各人戴束發冠,穿皂羅袍,鳳衣博帶,朱履方裾。」《水滸傳》第五四回:「束發冠珍珠嵌就,絳紅袍錦綉攢成。」
Ⅹ 古對帽子的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