綸巾 "綸巾"中綸讀(guan),古時頭巾名。幅巾的一種,以絲帶編成,一般為青色。 相傳為三國時諸葛亮所創,又稱「諸葛巾」。後被視作儒將的裝束。 .
② 《三國》關羽頭上戴的帽子,為何總是綠色
首先我們不得不說關羽這個帽子的一個來歷,我們都知道關羽跟劉備還有張飛,他們是桃園三結義的。而且他們的兄弟情也是相當的不錯,這個帽子剛好就是劉備的老婆給關羽製作的。所以說關羽為了感激這個劉備的夫人,所以說他就一直把這個帽子戴在自己的頭上。
而且那個時候的綠帽子跟現在的綠帽子,它並不能夠相提並論。
另外一方面就是考慮到這個耐臟,畢竟我們都知道以前關羽他經常是行軍打仗的,如果我選擇白色的話那麼很快就會變成一個黃色的帽子。或者說就會變成一個黑色的帽子,如果是選擇綠色的話,那麼它就不會那麼容易臟了。
然後就是關公他的臉是紅色的,搭配這個綠色的帽子,我覺得更加的協調,大紅大綠。
最後就是關羽的戰袍,它是一個綠色的套裝,如果不搭配這個綠色的帽子的話就會顯得比較另類。
③ 各個朝代的官帽
1、秦朝的官帽高度較低,但很講究簪的花紋,顯示了身份地位。
(3)三國時士兵帽子是什麼樣子擴展閱讀:
帽子是古代「頭衣」的一種,並且是最古老的一種「頭衣」,官帽是官吏的制帽,與「便帽」相對。各朝代的官帽形象均有所不同,但均是一個官僚體制的外化。
東晉官帽
東晉成帝咸和九年時,成帝讓在宮廷中做事的官員戴一種黑紗製成的帽子,叫「烏紗帽」。 後來,南朝宋明帝時,有一位叫劉休仁的,創制了一種用黑紗抽邊扎邊的帽子,亦稱做「烏紗帽」。當時,帽子的形狀也不固定,有的捲成荷葉形,有的像高高的屋宇,有的還伸出兩個黑紗「耳朵」。
唐代官帽
據《中華古今注》記載,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詔書說:「自古以來,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這說明唐朝時候,烏紗帽仍然是作為「常服」的帽子。
明代官帽
烏紗帽成為官員專用的帽子並作為官員的代稱,則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規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從此,烏紗帽成為只有當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問津了。烏紗帽的產生時間有幾種說法,有人說是唐朝,有人說是宋朝。
烏紗帽起初是用藤編織,以草莖為里,紗為表,再塗上漆。後來官員用烏紗帽時,由於紗經過塗漆後堅固而又輕便,於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紗帽上「平施兩腳,以鐵為之」,也就是帽子兩側伸出兩只帽翅,這兩只帽翅從宋太祖時開始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員們上朝站班時互相交頭接耳。如果交頭接耳,兩只帽翅相觸,很可能會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發現。
清代官帽
到了清朝,烏紗帽雖然不再用,可是「烏紗帽」仍成了人們口頭上稱呼官員的代名詞了。
清朝官帽又可以分為朝冠和吉服冠:朝冠,顧名思義是上朝時戴的,頂子分為三層,上為尖型寶石,中為球型寶珠,下為金屬底座,用所飾的珍珠(東珠)的數目來加區別。
親王冠頂裝飾有10顆東珠,親王的世子冠頂裝飾有9顆東珠,郡王的冠頂裝飾有8顆東珠,貝勒冠頂裝飾有7顆東珠,貝子的冠頂裝飾有6顆東珠,鎮國公冠頂裝飾有5顆東珠,輔國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頂均裝飾有4顆東珠。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3顆,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2顆,一品官冠頂裝飾有東珠1顆。一品以下不能鑲嵌東珠,改為其他小寶石。
參考資料:網路-古代官帽
④ 三國演義裡面袁紹剛出場時戴的帽子叫什麼名字
關羽根本沒戴帽子...那是綠色的頭巾(巾幘)是圍的巾幘。幘類似帕首的樣子。開始只把鬢發包裹。不使下垂。漢代在額前加立一個帽圈。名為「顏題」。與後腦三角狀耳...
⑤ 三國演義裡面真人版曹操煮酒論英雄裡面帶的是什麼帽子是什麼冠
「平天冠」,俗稱冕旒。
五梁冠,是一種有五根橫脊的禮冠。屬於進賢冠系列的一種。
進賢冠也是中華服飾藝術史上重要的冠式,在漢代已頗流行,上自公侯、下至小吏都戴進賢冠,魏晉南北朝繼之,在唐宋法服中仍保有重要地位,但其形式也在變化之中,到明朝演變為梁冠。
史籍記載:《後漢書·法雄傳》:「 伯路 冠五梁冠,佩印綬,黨眾浸盛。」
《晉書·輿服志》:「進賢冠,古緇布遺象也,斯蓋文儒者之服。前高七寸,後高三寸,長八寸,有五梁、三梁、二梁、一梁。人主元服,始加緇布,則冠五梁進賢。」
《宋史·輿服志四》:「一品、二品冠五梁,中書門下加籠巾貂蟬。」
明 王世貞 《觚不觚錄》:「見上由東階上,而大_四人皆五梁冠祭服以從。竊疑之。」
⑥ 古代士兵的帽子和將軍帽子的區別
士兵的帽子是普通的鐵盔,將軍的帽子是精鐵盔,這差別是很大的。古代沒有煉鋼技術,精鐵就是最好的材料。因為兵器最多也不過是精鐵製造罷了。所以將軍的帽子能帶來更多的安全感。另外還有一點,將軍的帽子在後頸處有防護裝置,以免被敵斬首。而士兵帽子則只是光禿禿一個蓋子。
⑦ 三國時代將軍與士兵們的盔甲是怎樣的
三國時期的盔甲主要有:魚鱗鎧和皮甲。皮甲由於材質問題,對付鐵制刀還有些用處,但對於弓弩和矛等刺穿型武器,幾乎沒有抵擋作用。但皮甲成本很低,加上三國時期經濟大破壞,幾乎沒有什麼能力大規模製造鐵鎧,故普通士卒也多使用這個。魚鱗鎧,很像我國的金縷玉衣,就是將鋼片或鐵片穿綴成鎧,裡面襯皮甲,防止擦傷。魚鱗鎧對於鋼刀等砍殺型武器的防禦力很強,但由於每片間都有縫隙,所以在防護弓弩等刺穿型武器時還是有所欠缺,但效果也很不錯了。魚鱗鎧製作比較簡單,但三國時期經濟退步,製造能力大幅下滑,魚鱗鎧也不能像漢朝那樣大規模普及使用,只有騎兵和將領可以用得起。還有幾種鎧甲,比如黑光鎧,明光鎧。這兩種就是在魚鱗鎧的基礎上,在左右胸部有兩個類似後代的護心鏡的大鐵片或鋼片,塗上黑漆防銹的叫黑光鎧,打磨如鏡的叫明光鎧。這兩種鎧,由於是整片防護,中間不像魚鱗鎧有縫隙,故在防護穿刺型攻擊武器時效果特別好。這個只有那些著名將領或權貴用得起。三國後期出現了一種兩襠鎧,就是胸前一個整片,背後一個整片,兩片用布連綴起來。這種鎧防護性好,而且製作簡單,易於穿著,隨著三國末期經濟的恢復,這種鎧大范圍的應用,普通士卒也用這個。這種鎧不僅對砍殺型武器防禦好,而且對刺穿型武器也有一定防護。但由於左右臂和兩肋沒有防護,所以這兩個地方是弱點。到唐代出現一種山紋鎧,這種鎧純粹靠數千片山字形的鋼片交叉連綴而成,中間沒有任何縫隙,加上採用鋼制,可以說是最好的鎧甲了,防護效果比西方的桶鎧效果要好。通過對三國鎧甲的了解,我們就能明白為什麼三國時期弓弩能夠發揮巨大威力了。三國時期,因為防禦多為皮甲或魚鱗鎧,所以,箭矢多用青銅製造,也有鐵制或鋼制,但後者數量特別少,主要就是因為青銅製造工藝相當成熟,而且成本也低,適合大量使用。當時一壺箭矢有50支,一般士卒作戰攜帶兩壺,也就是一個弓箭手需要一百支箭。
這樣,《三國演義》中草船借箭的十萬支箭,不過是一千士卒的配置而已,對於大規模戰爭,真可謂杯水車薪。三國時期箭矢根據用途,有很多種。根據箭的用途,又明確的規定,分枉矢、絜矢、殺矢、鏃矢、矰矢、茀矢、恆矢和痹矢八種,《周禮·夏官》稱為「八矢」。枉矢、殺矢、矰矢、恆矢是弓所使用,其餘四種是弩所使用。枉矢、絜矢是專供戰斗用,又叫兵矢,通常用於攻守城戰斗和車戰。這兩種箭可以在其頸部(箭鏃和箭桿連接處)綁火球發射,古時稱為「火箭」。殺矢、鏃矢是供田野狩獵用的。矰矢、茀矢是弋射飛鳥用的。恆矢、痹矢是供習射用的。兵矢根據用途,又有很多種箭頭和不同的重心。所以,三國時期的弓弩是很強大的武器。加上,三國時期的弓弩都是復合弓,這樣可以做的很短小,但射程卻很遠。在三國時期,培養一個合格的弩兵只需要兩個月的時間,而培養一個合格的弓箭手,至少一年。這可能也是蜀國大量使用弩的一個原因吧。飛斧提到了蜀國的浦元刀,其實這個並不是什麼特別的武器,只是普通鋼刀而已,不過每把刀鍛煉次數比較多,達到三十煉至百煉而已。這個吳國和魏國都有。羅羅嗦嗦說了半天,自己也有點亂了。最後總結下,三國時期之所以弓弩威力強大,主要是因為鎧甲防禦能力比較差。而鎧甲防禦能力差主要是因為當時的經濟破壞嚴重,鋼鐵產量嚴重下滑。補充一句,漢末我國已經有馬鎧了,也就是說,重騎兵在漢代我國就有,只是很少使用。大量使用重騎兵是在晉朝了。不過由於我國地形復雜,重騎兵人和馬都披鐵鎧,重量太重,移動速度很緩慢,而且不能長途奔襲,所以用途大大受限,到唐代就被介於重騎兵和輕騎兵間的新型騎兵取代了,李世民就善於使用這種騎兵。這種騎兵人批重鎧,馬批皮甲。
⑧ 為什麼在《三國演義》中,關羽總戴一頂綠色的帽子
關羽一身綠袍青巾並不奇怪,聖誕老人在戴紅帽子之前也曾經戴了幾百年的綠帽子。畢竟,人類對於色彩的認知和定義也是一個逐漸演化發展的過程。
忠義色——關公為啥一身綠?很明顯,元朝以後綠色才逐漸接近現代人所理解的意味。在關羽所處的三國時期,綠色只是一種平民色,一種身份和階層的象徵,並無其他意義。
關羽「面如重棗,唇若塗朱」,人稱紅臉關公。紅臉關公身著綠袍青巾,這種視覺上的對比和反差是極具渲染力的。再加上坐下一騎赤兔馬,紅綠相映,藝術家們是不會放過這個絕妙的對比的。
關羽的武器是青龍偃月刀,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青龍主東方,青也是東方色,中國九州之一的「青州」便在今山東東部,中國的東方。
紅臉關公與綠袍青巾,赤兔馬與青龍偃月刀,這一幅畫面是極具視覺沖擊力和藝術張力的。所謂紅花綠葉,關羽一生綠袍青巾,是為綠葉。他所護衛的紅花便是蜀漢,便是劉備,便是正統與忠義。這是關羽的宿命,也是他的畢生報負與願望!
⑨ 新三國演義所有的士兵都穿一樣的衣服打戰的時候是怎麼區分開來的
帽子上的毛不一樣,好像是
⑩ 電視劇的三國演義蜀軍為何用草帽來當頭盔,人家東吳和曹魏都是用鋼盔的。為什麼
你是從哪知道的用草帽呢?雖然我沒注意這一點,但是當時是沒有鋼盔的,最多是銅的草帽也不一定是主流裝備,可能是特殊情況用的